全国政协委员刘宁:持续为青年学者发声

作者: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03月09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至今仍对一位师长的来信记忆犹新,“他告诉我,自己一个学生给一家学术期刊投稿,但期刊要求导师把名字挂在前边,否则就不发。后来,导师把《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转给了那家期刊的主编,学生的论文马上独立署名发表了”。

    改变一篇论文“命运”的报道,是2020年全国两会上,刘宁提交的关于“人文社科期刊要多支持青年学者”的提案,《中国青年报》刊发题为《怎样支持青年学者独立发表学术成果》的专访。“导师不署名,论文发不出去”的问题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这个提案,最近又有了新进展。2月15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三禁止四不得”对七类负面行为说不,要求“零容忍”,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近日,再次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刘宁认为,《通知》充分尊重了青年学者在科研工作中的实际贡献,“这是一个合理的状态,也许不会立刻杜绝负面现象,要通过学界共同监督的方式来实现”。

    刘宁坦言,学术期刊本身也有苦衷,倾向名家署名是受制于“影响因子”的评价体系,青年学者独立署名会影响下载量和引用率。2021年6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防止过度使用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刘宁表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很快,100年前科学家的论文已成为历史。但100年前一位著名学者写的一篇研究杜甫的文章,可能今人看来依然深有启发,这是人文学科的发展规律”。而且,影响因子往往看的是短期影响力,不能完全以此来评价论文价值。

    今年全国两会,刘宁继续关注青年学者的成长,提出“增加博士点,加大地方高校高端人才培养扶持力度”的提案,这源于刘宁看到的一些现象:地方高校很委屈,年轻人评上副教授就跳槽了;年轻人也苦恼,地方高校只有硕士点,没有博士点,一辈子也成不了博士生导师;而当人才全都涌向一线城市的高校,又发生了挤压,甚至好几个博士抢一个高校辅导员的职位……

    刘宁指出,目前我国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博士学位授权点过少的问题,地方高校因此难以吸引高端人才,也难以留住高端人才。增加地方高校博士点,不仅事关教育,也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在地方发展,兼顾对父母的照顾,对缓解老龄化也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刘宁持续关注青年学者、人才教育,提出了“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合理的退休时间”“引入分级学科评估,助力尖端学术突破”等提案。

    让她欣喜的是,这些提案并不是在全国两会期间“走一个流程”,而是一桩桩、一件件都得到了反馈、推进,直到落实。

    2020年全国两会上,刘宁的提案收到了大量反馈,很多年轻人甚至是流泪给她打电话。刘宁说:“他们很委屈。我始终跟他们说,要对我们的国家有信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其中的“分类推进”与提案建议一致。

    2022年2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有一个突出特点——北大、清华两校可以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这与刘宁当时提出的“应尽快采用分级评估,为一流高校特别制定更适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相合。

    “我并不知道我的提案能发挥什么作用,但是当我看到这些文件时都特别激动,无论是不是有我的一点点小贡献,都是对我的鼓励。”刘宁说,“我刚到政协的时候,汪洋主席跟我们讲,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不靠‘说了算’,要靠‘说得对’。我是一个读书人,用我的学术训练、我的观察和调研,把我认为正确的东西尽可能地表达出来。”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周呈宣】

从玲娜贝儿到冰墩墩,这届玩偶为何让人如此“上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3-08 14:14:47

给青年电影人机会,上海国际电影节启动“Y计划”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3-08 14:14:45

女性健身图景:掌控身体意味着什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3-07 21:19:10

愿她的身体, 拥有自由的张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3-07 21:19:12

​中青阅读2022年3月女性书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3-07 21:22:41

泥河湾考古新进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3-07 1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