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教育领域的“双减”话题备受关注。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谈及“双减”话题时表示,“双减”实质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个性、创造、责任、梦想和爱不会减。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你最关心哪些两会议题”的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共有72242人参与。调查显示,教育议题在受访者关注的各类两会议题中排名第二,78.4%的受访者关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效。
2022《两会青年说》第3期,学生家长与科研教育工作者来到节目录制现场,一起直面“双减”后家长的焦虑,更有全国政协委员胡卫远程连线,为家长答疑解惑。
“‘双减’之后,孩子的作业变少了。”
“现在家长之间交流比较多的都是孩子参与了什么兴趣课程。”
“孩子发展科学、运动、艺术的时间更多了。”
……
“双减”之后,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轻松了,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兴趣课堂,但有些家长却依然焦虑。
“双减”之后,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刘娜在为孩子能有更多时间参与美术、舞蹈等各类兴趣活动开心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不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作为家长能不担忧吗?
小孩子认知性没那么强,题海战术难道不必须吗?
父母名校毕业,万一孩子将来不如自己怎么办?
可之科技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王冠博士,针对家长刘娜的困惑,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应该打破传统的“唯分数论”思维,关注孩子的综合发展情况。
题海战术并不科学,应该让每个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负担更低的学习压力,但是依然保证学习效果。
孩子如果在某个领域有特长,家长可以鼓励他在擅长的领域里拔尖。
学校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发展?好的家庭教育应该给予孩子什么?社会应该为孩子成长提供哪些支持?“双减”政策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一起来看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提出了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