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纵论:释放“人才红利”,青年将成最大受益者

作者:张渺 樊未晨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3月06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樊未晨 叶雨婷

3月3日,在全国两会即将开幕的前夕,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其中的一个数据让人振奋: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

尽管与2020年相比,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增长了0.1年。但是,在不少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看来,这0.1年意味着正在逐步显现的“人才红利”优势。

“如何释放越来越多的人才红利,为更多的人才搭建平台,让更多的青年人从中受益”成为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人才红利的拐点即将到来,政策正在提前布局

人才红利的定义,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所产生的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简而言之,想要释放“人才红利”,教育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其先行的必要条件。

去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第六号普查公报,公开了我国人口受教育情况的最新数据。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31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

2021年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提到,人才红利新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人才规模比重“翻了近一倍”。

过去十年,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亿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到23.61%,比2010年提高了11.27%。

“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优势后发。”宁吉喆在发布会上说,“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人才红利支撑。”

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另一方面,科技变革也在不断来带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变革和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这些新事物,对从业者提出了新需求,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因此着力培养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了新的“人才红利”。

“人才红利的拐点即将到来,政策正在提前布局。”全国政协委员、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教育部坚持普职分流,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等,都在侧面印证这件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更多产业工人或者新产业人才逐步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战略性转变。

在新的发展阶段之下,过去的“人口红利”如何转换为“人才红利”,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的话说,过去,经济增长一般依赖于劳动力投入,资本的投入。现在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技术技能,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特征。

通过人口质量提升形成“人才红利”

人才的问题,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龚明珠,在工作中长期关注的事情。

过去十年,内蒙古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2个百分点。

随着出生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近年来,内蒙古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龚明珠认为,人口红利“肯定会逐渐减弱”,处于“双利并驱、叠加互补”阶段,这是一般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规律。通过人口质量提升形成“人才红利”,来消除人口数量下降的潜在影响,对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已经是势在必行。

“目前,内蒙古在人才发展方面,还存在科研等领域投入不够,科技创新平台转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足,高等教育发展基础薄弱,人才引进困难、留住困难等深层次问题。”龚明珠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未来,内蒙古在新一轮人才争夺中,面临的形势还非常严峻。”

去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提到,在“十四五”末期,国家将要“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从内蒙古来看,‘十三五’末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4年,要实现11.3年的发展目标,意味着平均每年,要达到0.18年的增长幅度。”龚明珠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内蒙古需要在短期上,通过健全“控辍保学”机制,降低义务教育适龄人口辍学的发生风险,同时加大高中后的教育资源供给,确保到2025年,自治区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主要教育指标,达到国家平均水平。长期上,要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支出力度,重点解决区域、城乡间优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均衡的问题。

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胡卫的话说,想要实现“11.3年”这个目标,“先要保证9年义务制教育”。

“我们去调研时,呼吁村小要恢复,但是几个座谈会开下来,农村的基层领导都在发愁,师资问题不好解决。”

作为政协委员,胡卫常年跟随调研组,深入全国许多省区市了解情况。他看到,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儿童尤其是女童,义务教育的普及仍然不够,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村小消失之后,这个现象尤其严重。他也看到,县城的高中正在“逐步垮掉”。

胡卫建议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也就是“在线教育”,让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丰富基层的教育资源。他希望,未来的在线教育能够实现实时互动。

“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也讲到要加强县的高中建设。高中的毛入学率一定要巩固,将来随着产业升级,整个国家经济结构变化,高中教育应该也逐步是我们基础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胡卫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人才红利不是简单地数数”

胡卫看到过一项研究提到的说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GDP就能提高一个百分点”,受教育年限,跟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人才红利不是简单地数数,不是简单地数一数我们有多少工程师,有多少教授,有多少博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他认为,中国目前是研究生大国、工程师大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会觉得人才已经很多了。但想要真正地释放人才红利,还需要建设一系列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就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在范树奎委员看来,提高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关键的是提高基数和质量。他认为,广大农村农民和服务乡村振兴各类人才均面临提升素质的庞大需求。只有激发广大乡村地区人才红利,才能大幅助力提升全国人才红利。

今年范树奎提交了《关于加强涉农职业教育和培训,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案》,建议增强涉农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适应性,使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培育农村各类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构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代表也持相同的观点。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在现有的劳动人口中下功夫,这是关键,“主攻方向应该是职业教育”。

今年两会,胡卫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综合高中,推进普职融合发展的提案》。他认为,打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也是延长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很重要的举措。

“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的提法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需要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而实现这一目标,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今后,如何进一步培养更多的人才、留住更多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变‘孔雀东南飞’为‘鸿雁北归还’,就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以更好的举措深入抓好人才工作,推动人才红利充分释放。”龚明珠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责任编辑:原春琳】

首档音乐剧竞演综艺《爱乐之都》定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3-03 22:00:32

中国山友自己拍的电影!《珠峰队长》定档5月13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3-03 21:53:11

《极简医学史》:为了活下去,人类能有多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3-03 23:13:23

超燃!中国科学家的赤子深情!

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2022-02-24 21:40:00

MV《心月明》上线,盼平安喜乐,愿美满团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24 21:30:00

【青年范儿·文化咖】演员白客:对生活保持新鲜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23 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