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国·观察<BR>稳就业 保民生 防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为青年释放更多红利
对家有幼儿的年轻父母来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一项直接的利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事实上,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对2021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最直接的回应。《决定》提出,结合下一步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研究推动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这一新政也是对近年来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回应。
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第七次修改,其中一个重大的调整是设立了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子女教育等费用可以享受税前扣除,但遗憾的是0-3岁孩子抚养费用被排除在个税扣减范围外。这个问题也是近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多次呼吁的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就曾建议,将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护费用纳入专项附加扣除。在她看来,这个举措不会额外增加行政成本,凭借出生医学证明即可以享受定额扣减。
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个税新政的这25个字也引发了年轻人的关注。一些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说,“扣除额怎么计算,在线等”“今年执行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与这项新政并列的表述还有,“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如果说,个税新政是一个细微的导向,那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今年预计退税减税2.5万亿元则是一份更厚的红利。
财政部部长刘昆今天解释说,2.5万亿元的退税减税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减税降费是我国近几年稳企业、保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三五”以来的6年间,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超8.6万亿元,千万企业和数亿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的市场主体已达1.5亿户。刘昆介绍,今年政策的支持方向将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退税减税将达1万亿元的规模。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说,政府工作报告对市场主体的支持空前突出,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关怀显著加码。在减税降费方面,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空前的力度和效率将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很多篇幅讲减税降费,刘昆说,财政部将尽快细化政策,让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尽早落到企业,惠及个人,更好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今年,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22岁,如果大学4年毕业,正好开始找工作,也有人比喻说“00后开始进入江湖”。政府工作报告对就业的关注一如既往,尤其是提出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的目标要控制在5.5%以内,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更高。
对这一更高的目标,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解释说,就业攸关民生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必须进一步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压实各方稳就业的责任。
向东坦言,其实今年稳就业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增加到107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承载数亿人就业创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面临较多困难。为此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并在税费支持、特殊困难行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等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了稳就业需要,还强调了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今年高校超1000万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灵活就业,向东也表示,灵活就业是重要的就业渠道。随着劳动者择业观念变化、企业用工方式多样,特别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我国灵活就业者不断增加,规模约有两亿人。灵活就业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对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今年,我国还将发放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是一名85后代表,这5年一直为快递小哥代言。他也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的表述,他今年要提交的建议就有关于规范外包类灵活用工的内容,希望国家有更多的保障政策关注到灵活就业群体。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一些表述直接喊话年轻人。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雷军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76个“稳”字,向东也向媒体证实,确实报告里出现了76个“稳”字。
向东表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就是今年工作的总基调。
“稳”字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确定的GDP增速为5.5%,向东解释说,这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经济稳是基础。经济如果不稳,就业、收入都很难稳得住,一些风险隐患也会出现。今年实现5.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就有基础,经济运行就能保持在合理区间。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