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5.5%有多少含金量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预期指标。对于这一指标李克强总理是这么解释的:“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此前,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许多研究机构预测,中国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将会设定为4%或5%左右。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既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也符合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考虑到了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的各种不确定性。
稳住经济大盘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14万亿元,整体增速也达到了8.1%,但如果分季度看,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1-4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8.3%、7.9%、4.9%、4.0%。
“如果不把这种经济下行的势头稳住,会进一步影响我们对整个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所以稳住经济大盘至关重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
在他看来,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综合考虑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等各方面因素的结果,这既是为了解决就业难、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等现实挑战,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碳中和等未来目标的需要。
“经济稳是基础。经济如果不稳,就业、收入都很难稳得住,一些风险隐患也会水落石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今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实现5.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就有基础,经济运行就能保持在合理区间。
在张宇燕看来,5.5%的经济增长目标正合适。一方面,学界对2022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做过许多预测,普遍的预测结果是5.5%-6%;另一方面,IMF等国际经济组织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中国经济增长5.5%的预期目标仍然比大多数国家都要高。“这是把中国面临的机遇、潜能、风险、挑战等综合考虑,再配以恰当的政策工具以后的一个速度(目标)。”
今天,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在央视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一组数据:中国去年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14万亿元,根据测算,在这个基础上实现5.5%的增长,相当于5年前增长7.4%、10年前增长10.5%,对应的经济总量超过9万亿元。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当下,5.5%的含金量由此可见。
“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容易的,但是中国经济有韧性有潜力,我们的宏观政策有工具、有空间,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刘日红说。
政策工具有力
“实现今年的目标,还有很多有利因素。”在今天举行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列举了三个有利因素:一是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应对疫情、恢复经济发展的机制办法已经越来越成熟。二是这几年为供需两侧都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已经针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先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变得更强,中小微企业也能不断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发电量增幅在6.7%左右,铁路装车货运量较快增长,外贸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何立峰说。
不仅如此,政策工具充足,也让代表委员们对稳发展、稳预期更有信心。今年,财政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
在这些政策工具中,财政政策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对此,财政部部长刘昆今天在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一揽子”减税降费措施有4个特点:一是退税减税的规模历史上最高,达2.5万亿元;二是精准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退税减税达1万亿元的规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受惠也达1万亿元的规模;三是通过增值税的留抵退税,直接为市场主体提供现金流约1.5万亿元;四是帮助地方缓解减收压力,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保障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效。
减税降费是企业最关心的。今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这让企业家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全国人大代表雷军表示,“这既是及时雨,又是定心丸。”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中国经济的长远动力来自科技创新,为此,既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也要赋予科研人员高度的自主权,这些问题,报告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报告中提及的‘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等关切市场主体发展的话语贴心务实,直抵人心。”这不仅是对民营经济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巨大鼓舞。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