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上的国宝护卫与船上的“牙医”
7月24日,全国大学生新闻实践营“大学生施工队”小分队走进平陆运河航道15标项目部与海上作业现场。
大学生记者们在项目部了解了红树林保护与牡蛎转移方案从无到有的历程,在与环保工程人员的交流中收获满满;登上“天骅”船”与“津航浚406”船,近距离与平陆运河疏浚工程一线工作人员对话,感受大国重器的伟岸气概;和优秀工作者们同吃同行,在挖掘动人故事的同时,感受企业员工的责任与担当。
红树林,“海洋绿肺”的守护之路
朝着广西钦州犁头咀临时码头隔江望去,两条数百米长的橙色“飘带”宛如盘旋江面上的两条巨龙。它们犹如生态守护者在默默地保护这片绿色的家园,为红树林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防护纱。
红树林是海鸟繁殖与筑巢的场所,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地,红树林水域富含小型鱼类和甲壳类动物。红树林提供了复杂的地面环境,包括落叶、根系和土壤中的小洞,这些都适合寄居蟹居住。
寄居蟹可以从红树林中找到各种食物,如落叶、藻类以及其他有机物质。
红树林,被誉为“海洋绿肺”,在自然界中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它们固碳能力强,生态资源价值丰富,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海岸线稳定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
“安全和环保对于工程而言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平陆运河项目对环保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对红树林、牡蛎的保护以及海上油污的防治等。”平陆运河航道15标环保总监关野提到。
如何做好生态保护?在下面这段视频采访中,我们或许可以收获答案。
“天骅”船,“换牙日记”
“铰刀被拉上来了。”
“需要换铰刀齿。”
这样的对话每隔几小时都会在“天骅”船的船头上演。
人一生只换一次牙,而“天骅”船每天都要换4至5次“牙”。在这张巨大的"嘴巴"里,每天都要更换140多颗“牙”。
用船员们专业的话来说,这些“牙齿”就是铰刀齿。
“天骅”船的一位驾驶员余淼告诉记者:“平陆运河该段岩石强度硬、占比高、体量大,铰刀齿的磨损速度自然快,我们替换的频率也就相应提高了。”
船员们通常根据“铰刀反应”来判断铰刀齿磨损的磨损程度,从而确定需要更换的时间、铰刀齿颗数等。
工期紧,要求高,船员们采取三班倒的工作制度,确保铰刀能够24小时不间断运行,让“天骅”船能够高效率、高标准地完成作业。
“天骅”船是由中交天航局设计建造的“电天牛”系大型绞吸式挖泥船之一,曾参与建设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海南、黎巴嫩、缅甸等国内外16个港口与航道工程。
船体总长113.4米,型宽19.6米,最大挖深28米,标准疏浚产量3500立方米/小时,标准工况下排泥距离可达4000米。
“天骅”船是目前进入钦江内河的最大施工船舶,这标志着国内大型绞吸挖泥船在城区段施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它在航道建设中扮演着关键的"疏浚利器"角色,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推动着平陆运河的建设。
随着走访的深入,在探索完桥梁、航道工程后,大学生记者们接下来将去往枢纽工程,感受别样的世纪工程魅力。
排版|李汶璐
摄影|雷湘瑶 周婷怡
剪辑|刘泯杉
文字|雷湘瑶 廖治福 刘泯杉
赵一飞 李蓉莹 周婷怡
审核|李强 赵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