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抓内涵拓市场,
帮助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简介: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西省教育厅直属院校,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省高水平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学校荣膺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强优秀院校,在2022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崇德尚能、知行致远”校训,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亮校”战略,全面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部省共建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入选江西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省级“移动机器人”世赛集训基地、全国“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第二批“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不断提升,毕业生总体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留赣率为50%以上、企业用人满意度为90%以上,连续多年被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评估优秀单位。建校60多年来,面向生产一线,培养出一大批“理论扎实、技艺精湛、行业知名、敬业奉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已经成为江西省先进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抓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特色集群,打造一流软硬件环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让每一位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自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聚焦“机电”特色做文章,依托行业优化专业、融合企业促进就业创业,办学治校成效显著,社会影响持续扩大,已成为江西省机电行业办学实力最强的职业院校之一,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连续16年被评为“江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江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袁政海,全国数控大赛专家、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集训队技术指导专家兼教练组组长徐国胜等一批翘楚,从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走来,扬帆起航。
一、创新培养模式,凸显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校企深度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学校坚持“地方性、行业类、技能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加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服务高端制造业、工业智能化改造和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需求,以“活力机电、创新机电、和谐机电、美丽机电、幸福机电”为依托,从江西省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出发,优化规划设计,从育人理念、合作机制、组织方式、实现路径上进行集成创新,推动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跨界融合,打造有特色、有深度、可推广的校企联谋共商育人机制、联创共建课程资源、联培共育教学师资、联搭共建竞赛平台、联抓共管实践体系的“五联五共”双元育人新模式,为学校、企业“双向赋能”,持续提升技术人才培养水平。近年来,学校与科大讯飞、上汽大众、美的集团、比亚迪、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江铃集团、海立电气等220余家行业头部及知名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通过校企共育、共建、共享,完成3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开发活页教材、课程资源20套,新建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开展订单式培养近2000人,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10000余人,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二是强化基地建设,搭建育人平台。学校入选江西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省级“移动机器人”世赛集训基地、全国“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2020 年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第二批“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学校建有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资助的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10个和校外实训基地200多个。
三是以赛促学,提升就业能力。学校一贯坚持“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开足开齐《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积极打造“双创”导师团队,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搭建“院级—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四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积极打造“技能竞赛月”活动品牌,积极承办省级赛事,举办各类校级赛事,不断发掘师生潜能,为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2021年,该校学生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是全国唯一一个进入决赛的专科学生;今年,我校代表队勇夺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团体一等奖。近年来,学校师生获省级以上奖励455项,其中国际级奖项4项、国家级奖项95项、省级奖项356项;连续五届蝉联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赛项一等奖,跻身2019-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院校获奖总数百强。2021年,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68名,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强优秀院校。
二、紧跟市场导向,构建特色专业集群
学校作为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省高水平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单位、省“1+X”证书联盟牵头院校,始终按照“建好专业促进产业、优化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思路,紧密对接国家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科学设计和灵活调整专业布局,不断强化机电特色。
目前,学校开设专业46个,与江西省“2+6+N”产业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中省优势特色专业3个,国际合作专业2个,机电类专业办学规模在江西省高职院校中居首位。2018年,学校增设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特色专业,成为江西省首批开设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在2019年公布的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中,学校成为首批汽车运用与维修证书试点院校之一,并被认定为省级办公室驻点学校。今年初,学校按照以群建院思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设置人工智能、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程、车辆工程6个二级学院,重点打造人工智能、精密制造、信息技术等6大专业群,不断推动专业集群化发展。
三、注重内涵建设,提升软硬办学条件
一是打造一流师资力量。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确用才,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名师引领、骨干支撑、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思路,大力推进四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教育管理、考核培训等制度,通过实施师德提升工程、青蓝工程、工匠工程、名师工程等“四项工程”,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组建校企混编结构化师资团队,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老师作专题培训、讲座,并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评价等工作。建立健全“双聘”制度,进一步扩大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企业在人员方面的交流合作,通过“内引外培、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等方式,选聘企业优秀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组织开展“公开师德承诺”活动和“育人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倡导高尚师德,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制定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优秀教学团队评选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15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3个。学校拥有国家技能大师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获得者1名,江西省技能大师、南昌市技能大师、“洪城工匠”等10多名,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好老师”3名。
二是加强校内硬件建设。持续加强产学研实训基地建设,新实训大楼验收投入使用,新增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3D打印实训室等实训室12个,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400多万元,实训基地生均仪器设备值达9634.07元/生,新增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00余个,其中,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校园数字广播,上线综合应用平台管理系统和督查督办系统,推进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等,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开通移动图书馆,获评为“江西省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先进单位”。
四、坚持高位推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学校严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组建了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分院年度考核重要指标,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学校-分院-班级”三级就业工作梯队,从校领导到分院领导到就业干事和班主任,实施三级就业梯队一体推进同时学校与各分院、分院与班主任分别签订了就业工作责任书,层层落实就业职责。严格执行“就业周报”制度和就业情况周调度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学校就业进展情况,每周对学校各分院和毕业班级就业情况进行调度,并向全校通报学校总体就业情况,并按分院、专业、班级进行排名,要求各学院对排名靠后班级班主任进行约谈。
二是开展访企拓岗,深挖岗位资源。学校深入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示范作用,深入推进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深挖企业岗位需求,取得了显著效果。专项行动学校领导专项行动共走访企业110家,其中由党委书记、校长带队走访的102家,拓展岗位数1807个,拟接纳实习生230人,与学校新增签订实习实践基地9家,达成实习实践合作意向企业91家。
三是帮扶重点群体,实现精准对接。学校严格按照上级
有关帮扶重点毕业生群体就业的有关文件要求,对重点群体进行摸底核实,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帮扶。做到精准摸排建立台账促帮扶。建立了离校未就业的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等困难群体毕业生帮扶台帐,明确记录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帮扶状态等信息,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台帐式管理。做到精准匹配提供服务促就业岗位。针对不同类型的重点群体毕业生提供不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根据毕业生要求的岗位性质、工作地点、薪资待遇等,至少推荐三个岗位供他们选择,同时制定了校领导挂点加学院领导督办的就业帮扶制度,一对一解决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