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从论文到推文,我想搭起学术与大众沟通的桥梁”

来源:湖南大学2025年03月12日

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带你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直博生胡绍杰的故事。


从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到工程创新设计奖学金,再到发表13篇SCI论文,担任国际知名期刊《Vadose Zone Journal》社交媒体编辑……在科研之路上,他看见现象背后的真理,也摸清自己的兴趣和定位,逐步绘就精彩纷呈的青春画卷,他就是土木与工程学院2020级直博生胡绍杰。



木工程学院2020级直博生胡绍杰。

1

「走上科研之路:

始于契机,终于决心」



我的科研之旅始于大三那个改变我人生轨迹的盛夏。”彼时,胡绍杰正囿于繁重的课程任务和对未来规划的迷茫之中。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学院里新来了一位海外学成归来的青年学者——张超教授。


怀着好奇和解惑的心态,胡绍杰在放暑假之前主动联系张超教授,并获得了热情的回应。“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聊了三个小时,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的本科身份而对我设限,相反,他给予了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提起这段记忆,胡绍杰满怀欣喜与感激。


在老师的带领下,胡绍杰加入了课题组的暑期头脑风暴会。“正常的水0度就可以结冰,但对于毛细管中的水,需要降到0度以下才会结冰。”一次会议上,张超老师展示着这一奇妙的现象。也正是这个突破胡绍杰认知的事实,让他对岩土工程有了全新的理解,看到了这一领域的无限可能。


绍杰在实验室中做实验。

那个暑假,胡绍杰沉浸在非饱和土力学与多孔介质物理学的前沿知识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并决心投身于科研事业。


基于这段“小试牛刀”的科研之旅,胡绍杰最终决定继续跟随张超老师,进一步攀登学术高峰。在他看来,这是理性与感性交织下的必然决定。在湖南大学这片兼具历史纵深和现代锐意创新的土地上,他“感到一种归宿感”,而与课题组的接触,也让他感受到了蓬勃的学术生命力。于是,他成为了2020级土木工程学院直博生。


2

「深耕岩土方向:

瞄准目标,孜孜以求」


作为岩土方向研究生,胡绍杰专注于多孔介质力学这一细分领域。“以土体为代表的多孔介质,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而多孔介质力学是工程、能源还有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理论基础,也是连接不同科学与技术的桥梁。”胡绍杰介绍道。


要想在科研之路上行稳致远,不仅要有热忱与好奇心,还需经得住其中的枯燥与挫败,胡绍杰便是在假设的推翻和重构、模型的搭建与修缮中,一点点勾勒出真理的模样。


针对“孔隙水冻结”这一问题,最初胡绍杰观察到的现象是在有吸附水存在的情况下,多个水滴会同时冻结。但在张超老师的建议下,他意识到人眼的观测并不总是精确的,并采用高速摄影技术进行反复确认。最终,经过课题组共同努力,他们首次捕捉到吸附水可传递冻结而非连通孔隙水的奇妙现象,并将相关研究成果以“Water Nanofilms Facilitate Ice Crystal Growth across Droplets”为题,发表在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绍杰参加学术会议(右二)。

对于胡绍杰而言,张超教授是人生中的导师、科研上的伯乐,老师不仅把他“领进门”,还一直给予他耐心的辅导与点拨,用师者的智慧和经验为他排忧解难。“记得有一天晚上,我被审稿人提出的质疑弄得不知所措,无奈之下,我把杂乱无章的计算数据打包发送给了张超老师。没想到,老师很快回复我‘绍杰,腾讯会议见’,这完全在我意料之外。”于是,他们在云端开启了一场专注投入的特别交流,逐字逐句分析、一项一项梳理,直至攻克难题。


在课题组的讨论间,来自天南海北的求知者聚集在一起,胡绍杰也因此有幸与众多跨国界、多领域的前辈相识。他提到:“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的Ning Lu教授一直鼓励我大胆假设、敢于质疑,这种对科学真相的极致追求深深影响了我。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Dani Or院士的交流也让我收获满满,他发散的思维总能打开我的认知维度,他还会花费大量时间逐句批改我的英文论文,这种既具创新性又不失严谨的研究态度是值得我一辈子学习的。”


绍杰进行学术交流汇报。

无论是朝夕共处的导师、同门,还是网络连线的海外学者,在与他们一次次的讨论中,胡绍杰接触着不同领域的视角,拥抱着灵光乍现的时刻。更可贵的是,他看见这些学者身上对科学的敬畏之心,他受此感染,也为此坚持,在这条蕴含着无限可能的道路上,不断实现属于他的“可能”。


03

「解锁编辑身份:

“翻译”术语,搭建“桥梁”」


如何将科研动态分享给大众,让非科研人员了解到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这是胡绍杰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之前两次受邀担任《Vadose Zone Journal》审稿人的经历中,胡绍杰被这一期刊论文的高质量所吸引。作为地球渗流带研究领域享有国际盛誉的权威期刊,VZJ始终致力于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交叉研究。


看到VZJ发布招聘社交媒体编辑的通知后,胡绍杰毫不犹豫地投递了简历。凭借着出色的能力,他在全球众多优秀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于2025年1月成为了VZJ社交媒体编辑部的一员,负责该期刊在X与LinkedIn平台上的内容撰写与发布工作。


与期刊杂志编辑不同,社交媒体编辑的职责更像一位“翻译者”。除了要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还要根据平台特性,将学术表达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挑选其中的趣味研究点以科普的形式呈现。“这不仅是一种语言能力的提升,更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胡绍杰说道。


绍杰收到VZJ期刊的社交媒体编辑聘任邮件。

“我是VZJ期刊在LinkedIn平台上的第一个社交媒体编辑,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一篇篇推文的发布,不仅增强了期刊与全球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地球渗流带及相关多元学科领域的窗口。


解锁编辑身份,让胡绍杰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学界的卓越学者,他也借此分享着课题组、土木院以及湖大的研究成果。“我想这对提升我们的影响力也是有一定帮助的。”谈到未来规划,胡绍杰说:“目前负责的两个平台在国内用得不多,我想将期刊的宣传推广引入到国内来,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我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不迁怒,不贰过。”这是胡绍杰的个性签名。在他的科研之路上,有过迷茫无措的时刻,有过推翻重来的经历,但他怀揣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刨根问底,愈挫愈勇。未来,他也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让青春的笔触愈发精彩。

【责任编辑:曹竞  编辑:毕若旭】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