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首页 >滚动 >正文

“人工智能通识课”要来了?这份两会提案提出建议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2025年03月11日

主播君的话


今年全国两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以下简称“全国青联”)提交《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正确运用人工智能赋能青少年发展》的提案。提案都提出了哪些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近期,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春季开学典礼上,三年级2班学生王润柏向全校师生分享了假期自己与AI的奇妙故事。用AI生成一幅幅童话插图、设计出丰富个性化的旅行路线、学习英语、探索历史……“AI已经成为我学习和生活的得力助手。”王润柏对人工智能充满好奇。


以教育筑牢素养根基,让AI成为人人可及的技能


全国青联提案建议,“开展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普及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开发‘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包,开展科普教育,帮助青少年理解工作原理,体验应用场景,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正确看待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学校将依托北京大学优质资源,开设‘北大附小AI大讲堂’、建设人工智能实践基地、打造‘AI护心小屋’……”北大附小党委书记王添淼在开学典礼上宣布这个消息,王润柏和同学都很高兴。



开设专业课程,提升青少年科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素养,这样的安排与全国青联的提案建议不谋而合。


“我希望在校园里学习AI基础知识,了解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即将开课的“AI大讲堂”,王润柏充满期待,“我想继续在AI的帮助下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未来AI是否会取代人类”,AI技术的日新月异让这一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在全国青联常委、伏羲智库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看来,“AI取代的不是人类,而是不会使用AI的人类”。


李晓东认为:


在智能时代,青少年要有效驾驭人工智能,需要重点提升数据素养、模型思维、批判思维和伦理意识。学校应在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人机协同创新能力。


全国青联在提案中建议,“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体系,推动高校设置人工智能相关院系、课程,建立国家级青少年人工智能学习平台,分层分类开发适合不同青少年群体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让运用人工智能成为青少年可及的技能。”



怎样让AI融入每个青少年的成长生活,真正成为人人能用、会用的工具?全国青联常委、中青科协副会长,中国电信集团CTO、首席科学家、TeleAI院长李学龙觉得,“连接”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他介绍,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智传网(AI Flow)的落地将为“人人可及”这一目标提供解决方案。


为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和农村使用不均”的现象,全国青联也在提案中提出相关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偏远地区、民族地区中小学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培训。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向青少年开放,为青少年提供数字技术培训等。”


李学龙认为:


“面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像在偏远地区,即使没有好的硬件设备,只要有网络,我们依托电信庞大的主干网,就可以解决数据传输延迟高、网络带宽占用大等问题,实现智能高效传递,随需而至,随处响应。同学们可以接入虚拟课堂,由数字人老师进行授课,并与AI知识库进行交互。我们可以为每座城市、每个乡镇、每个村落提供普惠的智能服务。”


— End —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附属小学、AI辅助生成

记者|周呈宣 周围围

编辑|周呈宣统筹|陈凤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编辑:朱宏利】

正月里还藏着你不知道的小节日|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3:56

解锁北大学者的书房:什么书、怎么摆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4:02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中国青年报2025-02-25 05:59:23

非遗塑“哪吒”: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25 05:39:26

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3

联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成语是文化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23

更聪明的AI会“杀死”写作吗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1

正月里还藏着你不知道的小节日|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3:56

解锁北大学者的书房:什么书、怎么摆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4:02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中国青年报2025-02-25 05:59:23

非遗塑“哪吒”: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25 05:39:26

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3

联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成语是文化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23

更聪明的AI会“杀死”写作吗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1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