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高校科研成果留在实验室,秦源代表多维度提建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马富春
“如何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秦源的发言,直击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存在梗阻的痛点。
秦源指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重论文轻转化”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成果在实验室取得突破后,难以快速走向市场、服务产业。
她举例说,目前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仅为5%,而企业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则高达53.3%。“这一差距背后,反映出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我们不能让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里。”秦源指出,“如何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生产线上的产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亟待破解的难题”。
针对这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中的堵点和问题,秦源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科技转化平台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她呼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她看来,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高校科研成果的管理较为严格,尤其在成果定价和处置方面,缺乏灵活性和容错机制,使得高校和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顾虑重重,积极性受挫。
“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秦源说,“只有让科研人员看到成果转化的收益和价值,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评价体系方面,秦源认为,当前高校职称评审和考核中,学术论文等传统指标权重过高,而对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重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重论文轻转化”的现象难以扭转。
“建议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增加成果转化效益的权重。”她说,“这样可以引导科研人员更加注重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价值,而不是仅仅盯着论文发表。”
秦源还强调了加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管理的重要性。据她观察,目前,我国的技术交易平台种类繁多,但缺乏统一管理和高效运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顺畅性。
“建议强化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的管理,甚至可以引入民营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秦源说,这样不仅能提高平台的运营效率,还能为成果转化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人才培养方面,秦源指出,高校应注重培养既懂科研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她认为,目前高校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无法同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
“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建议增设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课程。”在她看来,只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为未来的科技成果转化储备更多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秦源强调说。她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细化政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进大市场。
“当我们研发的新技术让百香果挂满枝头,让农民丰衣足食时,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在发言中,秦源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分享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助力农民增收的独特内心体验。
“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的智力富矿能够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秦源说,“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使命,更是我们对国家发展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