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新闻频道 >热点 >正文

78.8%受访者已使用DeepSeek助力工作和生活

作者:吴欣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年03月01日

近六成受访者期待青年积极探索“AI+”领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欣宇 实习生张馨月

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问世,引发了新的一轮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讨论。临近2025年全国两会,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的一项有2007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超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关注两会中有关“AI技术”的话题。另一项同期进行的有2009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78.8%的受访者已经在使用DeepSeek助力工作和生活。

来自江西的李佳怡今年20岁,所学专业是数据处理,她说,有了DeepSeek的辅助,自己写代码的速度变得更快了。AI工具还能帮助她更快地完成一些项目初步方案的设计,在这个基础上她再进行深入地润色和调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她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到创意工作中。“在生活中不知道怎么回消息,我也会使用DeepSeek帮我组织语言,提升沟通效率。”

作为一名文科生,来自北京的00后大学生章宗秀如今也正在尝试借助DeepSeek助力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在撰写论文时,她会使用AI工具帮助梳理思路,结合当下热点寻找选题和灵感,并整理好参考资料,她感觉,AI的帮助让她节约了大量时间,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和学习。

平时在生活中,章宗秀也更愿意向DeepSeek询问一些有关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问题,“甚至我的锻炼情况和健身计划,我都会咨询DeepSeek,它也能给我提供全面的指导,现在DeepSeek就相当于我的‘私人教练’。”

调查显示,78.8%的受访者已经在使用DeepSeek助力工作和生活。

“AI时代,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这是当代青年的机会之一。”尹烨靖来自浙江,学的是人工智能专业,她认为,AI工具的涌现将人们从“简单又重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自己的技能与爱好。与此同时,随着AI大模型的迭代发展,社会也需要更多掌握相关技术的年轻人参与到AI的升级探索中。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让很多相关技能成为了招聘的新要求。最近,李佳怡在寻找实习工作时就发现,尽管招聘岗位需要的专业不是人工智能相关,但不少公司也会要求面试者掌握一些AI软件的使用,以助力文本的撰写和多媒体作品的生成。“现在很多岗位都需要大家掌握AI的技能,如果能熟练运用,也能够为简历加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李佳怡说。

临近2025年全国两会,李佳怡也关注到了一些代表委员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建言。她发现其中关于“AI+教育”的建议特别关注AI赋能的人才培养。作为具有一定AI使用能力的学生,李佳怡希望学校提供更多“AI+X”双学位项目,比如“AI+金融”“AI+医疗”等。“这样也能更好地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去创新创造优化我们现在的各种岗位,同时期待企业联合高校开设实战课程或实习岗位,让我们有机会运用掌握最前沿的AI技术。”

AI时代,青年可以在哪些方面大展身手?数据显示,59.6%的受访者期待青年能探索“AI+”领域,让AI赋能多领域发展,56.4%的受访者认为青年可以推动AI教育普及,帮助大家缩小数字鸿沟,52.3%的受访者觉得青年应更注重AI伦理与隐私,守护数字世界安全。除此之外,还有受访者觉得青年可以学习AI前沿技术,成为人机协作能手(44.2%),利用AI提升生活品质,让生活更智能(42.8%),参与AI公益活动,用技术传递爱心(18.3%)等。

“在使用AI时,基本的社会伦理规则也是绝对不能违背的。”章宗秀认为,AI在给我们带来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有关伦理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她觉得,AI时代,我们更要注重人的主体性,驯化AI的时候要时刻记得不能忘记人文关怀,警惕算法的偏见和有害内容的生成。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章宗秀关注到有代表委员提出对网络虚假内容生产进行管理。她希望下一步,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能够出台更多有关人工智能使用的法规和限制,加强对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的关注,使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不偏离人性和社会伦理的轨道。

受访者中,男性受访者占45.1%,女性受访者占54.9%。一线城市的占36.1%,二线城市的占33.9%,三四线城市的占25.1%,县城或城镇的占3.9%,农村的占1.0%。

【责任编辑:李洁言  编辑:郭艳丽】

正月里还藏着你不知道的小节日|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3:56

解锁北大学者的书房:什么书、怎么摆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4:02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中国青年报2025-02-25 05:59:23

非遗塑“哪吒”: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25 05:39:26

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3

联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成语是文化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23

更聪明的AI会“杀死”写作吗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1

正月里还藏着你不知道的小节日|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3:56

解锁北大学者的书房:什么书、怎么摆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4:02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中国青年报2025-02-25 05:59:23

非遗塑“哪吒”: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25 05:39:26

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3

联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成语是文化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23

更聪明的AI会“杀死”写作吗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1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