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建立115个京津冀区域医联体,群众搭上三地协作的“健康快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2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更多京津冀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建辉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11年来,三地共建立京津冀区域医联体115个,覆盖河北省11个设区市和雄安新区。
王建辉介绍,北京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持续推进京保、京张、京承、京廊、京唐等重点区域医疗卫生合作,已实现环京城市全覆盖;合作领域涵盖医疗、中医药、基层卫生健康、职业健康、卫生健康人才交流、疾病预防控制等多个重点领域。全面推开京津冀医师区域注册,方便医师在区域内流动,保障就医公平正义、缩小地区差距。
他举例说,北京儿童医院有420余位专家下沉保定市儿童医院,创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300项,先后落户儿童肿瘤、血液、肾病、干细胞移植等四个国家级病区,外地患儿占比超过80%,来自全国各地。
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副中心布局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2024年10月19日开诊,首批开放了涵盖成人心脏外科全部专业、成人心脏内科的冠心病、心律失常专业等“王牌科室”及配套的重症监护室,同时还有血管外科、脑血管病科、消化内科等优势学科。
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高岩介绍,目前门诊开放的130个出诊单元中,专家门诊出诊单元占比54.22%。今年2月,通州院区单日最高门诊量已突破2200人次,其中,包括津、冀两地在内的外地患者数量占比接近一半。
高岩说,通州院区和朝阳院区使用的是同一套信息系统,患者信息、医疗信息等均可实时共享。患者在家中可通过手机预约任一院区的号别,还可以通过自助机跨院区预约检查项目;医生也可以跨院区给患者出具检查报告、开住院证。这样既方便了广大患者,也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三地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正在持续推动中。据王建辉介绍,目前已实现6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914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覆盖了符合要求的二三级医疗机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及民营医疗机构;5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三地686家医疗机构共享,有力提升三地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三地对9项职业健康事项、49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也实行互认。
北京积水潭医院以骨科见长,曾为北京冬奥会等多项国内外重大赛事提供医疗保障。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姜春岩介绍,目前,他们与张家口市第二医院的合作已进入第三周期,目标是建设“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区域分中心”,启动“张家口门诊云诊室”。
数据显示,合作以来,张家口市第二医院骨科手术量同比增长265%,每年减少进京就诊超1万人次,三四级手术占比稳步提升至35%,基本实现患者“大病不出省”。
在雄安新区,雄安宣武医院开诊以来,已累计接诊门急诊患者超23万人次,服务住院患者3794人次,主要服务患者为雄安本地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洪韬说,首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首例心脏冠脉搭桥术和首例复杂脊柱畸形矫正术等开展,填补了雄安新区在神经外科、心脏外科、骨科等领域的技术空白,“让新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与北京高水平综合医院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目前,依托北京市医养结合远程协同平台,河北环京县市56家医养结合机构已纳入远程协同服务范围,可提供科普讲座、人员培训、照护指导、远程会诊等服务。三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结果通报机制建立,致力于保障首都食品安全。三地还将共同谋划制作《健康京津冀》电视节目,搭建健康诊疗平台。
“让群众实实在在搭上三地协作的健康快车。”王建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