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首页 >要闻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余飞霞:乡村的“小事”都是履职的“大事”

作者: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年02月25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拍村里的乡村幼儿教学点、拍县里的二级公路路面……“走到哪拍到哪”正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余飞霞的履职习惯。

最近一次记录派上用场是去年夏天。当时来自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的调研组赴大理实地调研,同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座谈交流,余飞霞受邀参加,并在座谈时用照片和视频,讲述家乡村里的乡村幼儿教学点缺少睡床和教具。

到今年寒假前,这些关乎孩子们睡眠与上课质量的基础物资,已到达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余飞霞的家乡。

“2月24日新学期开学,14个乡村幼儿教学点的孩子们已经用上新睡床和教具,幼儿的睡眠终于有了保障。”余飞霞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履职两年来,她收到不少建议答复,但始终对这件“小事”的落地念念不忘。

她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不仅要记录社情民意,还要推动问题的解决。

今年全国两会,带着问题意识调研的余飞霞,打算继续为家乡村民的增收问题进行建言。她瞄准的方向是产业振兴。“我去很多地方调研,它们有‘一县一业’,要说我们维西县的‘一县一业’,我还真说不出来。”这位傈僳族全国人大代表坦言,糯山药、山核桃油、八月瓜等都是维西县的特色农产品,但销路少导致老百姓不敢大规模种植,此外,交通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流成本。

为此,她今年继续建议把维西县通高速纳入“县县通高速”规划,“通高速有助于满足村民就医等出行需求,扩大农特产品的销路,也将带动县城周边乡村旅居等文旅业态的发展。”

从关注本地村民增收难题,到改善偏远地区幼儿上学难,再到呼吁加大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力度,家乡与故土一直是余飞霞调研与推介的重点。

12年前她入行旅游业时,就在云南各地跑线路,“为定制旅游线路打基础”。2019年,30岁的余飞霞回到家乡,仍然从事文旅工作、推介家乡维西县。她的开场白往往有这几个关键词:“滇金丝猴的乐园”“兰花之乡”“阿尺木刮(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传统舞蹈——记者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

“多数人更知道迪庆州府香格里拉,不知道维西县。”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余飞霞跑得更远更多了。“以前工作时只是踩点式地到处看一看,现在履职是停下来找村民聊天,像白济汛乡、康普乡、中路乡、塔城镇等乡镇全部都要去,每周末我还会到村民小组走访,及时发现村民所需。”

新变化也在调研中发现。

余飞霞注意到,截至去年底,维西县的偏坡地新建了2.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完成耕地质量提升2万亩。“硬化路直接通到了农田。”余飞霞说,这意味着,泥巴路变成水泥路,泥土渠变成水泥渠,耕作、土壤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产量也将进一步提升。她还了解到,现在村民去农田耕地直接用农机,农家肥直接用货车运送,“传统的牛耕马驮人背的方式已成为历史”。

这也是余飞霞今年打算带去北京的新消息。早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余飞霞就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自拍了一段短视频。她说,作为一名基层代表,要把家乡发生的巨变和各族群众的心声带到北京、带上全国两会,为家乡发展建言,为家乡老百姓发声。

去年全国两会,她在现场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和维西县白济汛乡干坝子村托巴村民小组的老师进行了视频通话,分享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内容。这之后,她持续关注该村乡村幼儿教学点的实际建设状况,并更新视频和照片,这成为上述座谈中她分享的重要内容与依据。

“作为人大代表履职,不是视频拍完就结束了,我们要持续跟踪,要真的参与其中。”余飞霞说。

【记者手记】从百姓中来 到百姓中去

朱彩云

“维西县在哪”是很多人问过余飞霞的问题,她总能找到维西县和香格里拉、丽江的相似点来回答。但维西县又很特别,它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是滇金丝猴的家园。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余飞霞在调研路上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尤其是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力与挑战。她还开始看新闻、读政策,从政策中寻找家乡发展的机遇点。

履职两年来,她多次参加学习培训、视察调研活动,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她认识了很多以前不会接触到的人,像法官、教授、医药师。最近,她给自己定下新目标,新的一年履职要多跟基层代表联系,多听村里的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余飞霞是例证之一。她透露的调研诀窍之一是用傈僳语或方言交流,她说,自己本来就是百姓中的一员。

【责任编辑:宁迪  编辑:郭艳丽】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中国青年报2025-02-25 05:59:23

非遗塑“哪吒”: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25 05:39:26

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3

联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成语是文化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23

更聪明的AI会“杀死”写作吗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1

陶瓷遇上二次元:我在景德镇做“谷子”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8

95后传播摩梭文化,从外乡人到“博物馆尔”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6

斗南花海里藏着多少彩蛋|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1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中国青年报2025-02-25 05:59:23

非遗塑“哪吒”: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25 05:39:26

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3

联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成语是文化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23

更聪明的AI会“杀死”写作吗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1

陶瓷遇上二次元:我在景德镇做“谷子”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8

95后传播摩梭文化,从外乡人到“博物馆尔”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6

斗南花海里藏着多少彩蛋|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1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