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首页 >滚动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马晖玲:科技创新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02月23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作为连续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草学教授马晖玲近期在集中精力汇总资料、修改今年要提交的建议。“这是我第8年履职全国人大代表,每一份建议都十分重要。”她说。

198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马晖玲选择在甘肃农业大学任教。从此,她便埋头于科技创新与教书育人之中,一干就是38年。

“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野外试验站,就是要用科技的力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马晖玲的专业方向是草坪科学和草地植物种质资源及育种,主要从事以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手段改良草地植物品种特性的研究。多年来,她带着科研团队行走西北草原,为发掘我国西部旱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优势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的辛勤耕耘,让马晖玲成长为一名卓越的草业领域专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她更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事业情怀与热忱,化作了一份份沉甸甸的代表建议。

在开展苜蓿种业科研工作和产业发展调研中,马晖玲发现苜蓿种子产业链条不完善,影响了苜蓿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发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她提出的“关于健全完善苜蓿种子产业链条,拓宽乡村振兴有效途径”的建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积极回应,苜蓿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被全面推进。

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区部分种植户反映饲用小黑麦补贴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她在去年两会时提交了相关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同这份议案一起提交的“饲用小黑麦复种青贮玉米一年两作技术”,引起了业界重视,有望成为农业主推技术。

今年,马晖玲依然重点关注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牧草制种领域,甘肃省高台县是国内苜蓿草种生产相对集中的区域,其产种量占全国的10%,国内多家较大的草种企业都在高台县生产和销售苜蓿种子,绝大多数苜蓿品种都在高台进行良种生产。

高台有甘肃农业大学的牧草专家院,是马晖玲经常开展工作的科研基地。经过调研,她提出应该充分利用高台县牧草制种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科技优势,建立国家级牧草种业“育繁推”科技示范园区,以全面推动我国草种业高质量发展。

马晖玲还将目光投向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域生态治理与草畜产业的提质增效上。自2000年起,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团队与企业合作在平凉山区建立了1500亩试验基地,探索梯田种粮、沟谷种树、坡地种草的模式,选育出了适合黄土高原种植的牧草品种——彩云多变小冠花、鹰嘴紫云英等特色优质牧草品种。

“它们不仅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还是品质优良的牧草,而且不占耕地,能在陡坡地、沟壑梁峁上茂盛生长。”在马晖玲看来,有关部门要重视这一科研实践成果,在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推广“梯田种粮、沟谷种树、坡地种草,草畜耦合”的林草畜融合特色模式,助力西部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在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马晖玲深入田间调研后提出,应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包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方式和农业耕作模式等。她今年准备提出“关于河西走廊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推动河西走廊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此外,马晖玲还关注牧草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调研中她发现,当前牧草新品种从培育到转化、推广的产业链条还存在不足和短板,创新链与产业链联系不够密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将会影响草种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她准备今年提出建议,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研究、调节与协作,推动牧草新品种的广泛应用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我相信,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和推动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造福全体人民。”马晖玲表示,她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陈卓,陈鼎  编辑:罗征】

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3

联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成语是文化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23

更聪明的AI会“杀死”写作吗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1

陶瓷遇上二次元:我在景德镇做“谷子”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8

95后传播摩梭文化,从外乡人到“博物馆尔”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6

斗南花海里藏着多少彩蛋|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1

舞龙队归来:一个乡村年味的“复苏”

中国青年报2025-02-18 06:38:44

我的青春在这里

中国青年报2025-02-17 08:15:53

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3

联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成语是文化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23

更聪明的AI会“杀死”写作吗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1

陶瓷遇上二次元:我在景德镇做“谷子”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8

95后传播摩梭文化,从外乡人到“博物馆尔”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6

斗南花海里藏着多少彩蛋|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1

舞龙队归来:一个乡村年味的“复苏”

中国青年报2025-02-18 06:38:44

我的青春在这里

中国青年报2025-02-17 08:15:53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