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参审“余华英拐卖儿童案”“重庆姐弟坠亡案”:用群众的朴素良知校准司法的专业天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2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以及第二批人民陪审员参审典型案例,包括“人民陪审员参审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人民陪审员参审重庆姐弟坠亡案”等7个案例。
“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庆姐弟坠亡案、余华英拐卖17名儿童案中,人民法院引入4名人民陪审员和3名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从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等层面对案件事实、刑罚适用进行分析判断,用群众的朴素良知校准司法的专业天平,严厉惩处突破人伦底线的犯罪行为,有效提升了裁判结果的社会公信力。”最高法政治部主任李成林说。
李成林介绍,2018年4月,人民陪审员法颁布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专门法律,对于保障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民主权利、推进司法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人民陪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共参与审结一审案件1406万余件,其中刑事案件304万余件、民事案件983万余件、行政案件117万余件,参与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结案件3.5万余件。截至2024年底,全国法院共有人民陪审员34.1万余人。
据介绍,在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中,参与审理的4名人民陪审员来源广泛,均是从事调解、社区管理、企业管理的基层工作人员。该案审理期间,人民陪审员利用在社区、企业工作的经验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在合议庭评议阶段充分反映群众呼声。最高法对此指出,人民陪审员丰富的社会经验、朴素的正义观念,与法官的法律理论、理性思维形成优势互补,对法院准确认定案件事实、依法定罪量刑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重庆姐弟坠亡案中,4名人民陪审员既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又有基层工作者和退休教师。针对两名被告人的量刑问题,人民陪审员从公序良俗、父母职责、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证据采信、案件事实认定、定罪量刑等发表了独立意见,提出二被告人的行为突破了人伦底线、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的价值观念。最高法指出,本案一审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理,充分采纳普通群众关于子女养育责任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意见观点,是人民法院在司法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吸纳民意的生动体现,增进了司法裁判的社会认同,促推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