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思政课教师要内外兼修,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2025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做出全面战略部署。《纲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和要求,指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品质。在教育强国的全面部署下,思政课教师要内外兼修,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要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以德为先、以德育人,时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自己,在工作中秉持公平公正,坚守职业操守,以真诚、善良和责任感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明确方向、走正确道路。思政课教师应在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层面成为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要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润泽心灵。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既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又要因材施教,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获取信息的方式多元,价值观也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成长方向时,不能只强调普遍性,还必须注重特殊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每个学生在思政课上找到成长的方向。
要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学生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求是创新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开拓视野,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热点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
要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要关心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感受到关怀和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真挚的关爱,用爱点燃希望,在理解与关怀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把爱和希望播撒在每一个学生心田。
要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远大追求。思政课教师要兼具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实践教学中,从世界发展的大势中把握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使其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担当的时代新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思政课教师要内外兼修、德才兼备,才能做好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分别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船舶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