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玩转AI,华东师大本科生连夺科研大奖!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02月11日

以第一作者身份

在CCF-A类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篇;

荣获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

(NeurIPS)

2023因果结构学习挑战赛国际冠军;

获中国计算机学会

大学生学术秀本科组冠军;

商汤奖学金提名奖、华鑫奖学金

优秀学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

他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1级本科生沈君豪

一起来看看

这位本科生是如何玩转

“人工智能+教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沈君豪


在不同学科背景的碰撞中成长


沈君豪的科研契机源于大一时参加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教育论坛,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智能教育”这一领域,感受到人工智能在大规模教育场景中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潜力。


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能为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


“家里几代人从事教育工作,我从小耳濡目染,对教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沈君豪萌生了将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想法。虽然起步阶段有很多未知,但他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为智能教育做出贡献。


大一下后的暑假,沈君豪参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AI俱乐部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钱鸿等导师组织的课题组讨论,逐渐对可解释认知诊断方法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导师指导下,他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与交流讨论,发现如要将认知诊断落到实处,则需应对教育原理支撑、模型透明性和计算效率这三个关键问题。由于这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交叉领域,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学背景,沈君豪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寻找可能的突破点。


沈君豪与周爱民教授探讨问题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坦途。在项目初期,在尝试引入“符号树”这一可解释结构到认知诊断模型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符号树”离散搜索和连续优化之间的难以融合的问题。因为这个领域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有的代码实现和模型搭建都需要从零开始。


连续六个月的实验结果屡屡不如预期,团队成员也一度陷入低谷。“每次失败都会让我感到挫败,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总觉得再试一次,或许就会有转机。”


在导师和团队的帮助下,沈君豪尝试用更加系统的方法应对挑战:一方面,他将每一次实验结果都仔细地记录下来,观察和分析每一次实验的过程和失败的原因,不断调整优化路径;另一方面,他积极向其他团队成员和导师寻求建议,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问题,以期找到新的突破点。在这个过程中,沈君豪意识到:“不同背景和学科视角的碰撞往往能带来最有价值的创新。”


这种坚持和理性分析,最终让他看到了曙光。“那个瞬间,不仅让我感到兴奋,也让我认识到科研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科研中的失败并非毫无价值,它帮助我排除了一个个不可能的方向,为最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温哥华举行的2024年AAAI人工智能大会上 沈君豪在自己的科研海报前


这项研究最终发表在2024年AAAI人工智能大会上。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沈君豪明白科研是一场耐心与毅力的修行。面对未知的挑战,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坚持探索,并从失败中不断学习,成功往往就在下一次尝试之后发生。


此后,沈君豪又受邀参加了2024年国际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大会、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菁英大会和中国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他代表团队展示超图建模在学生同质性认知诊断方法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吸引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沈君豪在巴塞罗那举行的2024年国际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大会上作口头汇报


受邀在中国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上作口头汇报


“这些学术会议让我有机会代表中国、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发声,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无论是国际会议的多元化视角,还是国内学术界的实践导向,我都领悟到学术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深耕自己的领域,更在于与其他学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科学发展。”沈君豪说。


从熟练掌握到“教会”他人


本科期间,沈君豪还十分热心公益,将自己所学回馈社会,志愿时长累计超300小时。


2022年,沈君豪担任“学霸课堂”C语言课程设计与讲授教师,给学院的学弟学妹讲授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课。2023年,他参与上海市兴陇中学科普教学,设计了面向中学生的人工智能科普课。2024年,他参与寻甸数字支教项目,给当地小学生普及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的前沿知识。


沈君豪在“学霸课堂”讲授C语言课程


作为课程的设计者与授课者,沈君豪深知“教会他人不仅需要自己熟练地掌握知识,更需要用对方理解的语言,最终让对方学会新知。”因此,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比喻,使抽象的人工智能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同时,他还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问题紧密相关的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沈君豪被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纯真的笑容所深深打动。他明白,尽管自己的努力可能微不足道,但也许正是这些点滴的付出,能够为孩子们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他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数字支教项目 云南寻甸学生学习沈君豪讲授的人工智能科普课


2023年9月,在全校开学典礼上,沈君豪作为老生代表发言,鼓励学弟学妹去尝试探索,“唯有找到适合的节奏,才能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行稳致远。”


要为关键领域提供实际解决方案


谈到未来的规划,沈君豪也颇为期待。他已顺利直博至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深耕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等研究领域,结合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信息的处理与理解,让人工智能系统具备更加全面的感知能力和深层次的推理能力,模态间信息的对齐、跨模态语义理解以及高效推理机制等都是他最感兴趣的科研课题。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我希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推动基础理论的进步,更能为教育、生产等关键领域提供实际解决方案,为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沈君豪说。


沈君豪在香港大学交流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这是沈君豪的人生格言:面对压力与挑战,人生难免会有低谷和挫折,但正如竹枝在暴雨重压下依然能够重新昂扬,只要坚持不懈、坚定信念,就一定能迎来风散云开的时刻……

【责任编辑:曹竞  编辑:毕若旭】

伊朗姐妹花在天津“邂逅”中国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11 06:03:16

新一年,传统文化讲的新故事值得期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11 06:02:45

青年眼中的年味中国

中国青年报2025-02-10 08:20:40

马东峰:良渚博物院是一所大学校

中国青年报2025-02-07 08:23:26

没有“镜头面具”,成就真实的《十三邀》

中国青年报2025-02-06 22:13:21

蔡皋:童年的色彩,传说般奇妙

中国青年报2025-02-06 22:13:19

伊朗姐妹花在天津“邂逅”中国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11 06:03:16

新一年,传统文化讲的新故事值得期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11 06:02:45

青年眼中的年味中国

中国青年报2025-02-10 08:20:40

马东峰:良渚博物院是一所大学校

中国青年报2025-02-07 08:23:26

没有“镜头面具”,成就真实的《十三邀》

中国青年报2025-02-06 22:13:21

蔡皋:童年的色彩,传说般奇妙

中国青年报2025-02-06 22:13:19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