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希望”命名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希望工程,这个承载着无数贫困学子梦想与希望的公益助学项目,自1989年诞生以来,已走过35年的光辉历程。
2019年11月19日,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深情寄语:“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新时代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为党播种希望、呵护希望、培育希望、赓续希望的事业。5年来,新时代希望工程继续瞄准党政关心、社会关切、青少年关注的重点领域,广泛汇聚社会爱心,强化为党育人的工作路径,找准“新助力新希望”的项目载体,推进数字化发展模式,构建社会协同的公益生态,持续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坚守育人“主战场”
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初衷的希望工程,既是一项慈善事业,又是一场关于教育、关于梦想、关于未来的接力。35年、229.64亿元、750余万名学生、21141所希望小学……一个个数字,重新点亮了无数青少年学子的求学之路。
希望学子邓代艳从贵州农村走出来,到高等学府求学,已拿到硕士学位的她,正站在新药及民族药的研究前沿。回忆过往的成长之路,邓代艳心怀感激:“‘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的资助,加上家境困难学生可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这些爱心资助和政策让我没有为4年的学费发愁,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现今已是家庭支柱的邓代艳,正在践行“医学者,仁术也”,她希望通过敬业爱岗,传承公益助人初心,也期盼自己参与研究的新药能够上市,有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句小时候在书本上看到的话,深深地刻进了希望学子向秋裕的心里。
2021年,向秋裕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功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可这份喜悦很快被学费和生活费难住了。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的资助下,向秋裕得以继续上大学。
大一时,向秋裕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烛火向黔”支教队,她希望自己的经历可以鼓励家乡的孩子:“我很想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学习就真的可以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
“希望工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灰暗的世界,使我的人生轨迹一次次被改变,我会带着这份爱,继续前行。”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强基计划)2023级圆梦学子张津硕在采访中自豪地说。
受到“希望高中班”项目资助的尹爱松学习成绩优异,正在冲刺高考的她表示:“希望学子就像被希望工程照亮的蒲公英,待清风徐来,一朵朵蒲公英便将充满爱与善良的种子撒向世界每个角落,让爱遍地开花、结出硕果。如今,高三学子已蓄势待发,将带着爱与希望备战高考、筑梦起航。”
不仅要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中生圆大学梦,更要努力走进他们心灵深处,聚焦“助学、育人”的希望工程,正在深化学生资助项目建设,探索“新时代希望工程1+1+1助学育人项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青少年成长发展,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与当地希望学子形成结对帮扶,通过长期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配发不同学段版本的《来自希望工程的一封信》、讲授希望工程公益课等方式,传递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35年来,希望工程不仅资助了数百万名困境学生,更在无形中传播了一种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那些受到帮助后奋发图强、努力成才的孩子身上,也体现在那些无私奉献、热心公益的捐赠者身上。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希望工程继续以教育帮扶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项目模式,拓展资助领域,为更多青少年提供成长成才的机会,让教育的力量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坚强堤坝。
重温先辈来时路
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要有丰富的阅历和能力,还要具备先进的思想、优良的品德、坚定的意志、昂扬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按照团中央的工作部署,组织开展了“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希望工程红色研学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从2023年的春天开始,来自河北正定、山西石楼、江西吉安、海南琼中、四川盐源、贵州毕节、云南宣威等地希望小学和乡村小学的希望学子及教师,开启了一场特殊的研学活动。
希望工程开展的红色研学营活动始终注重铸魂育人。希望学子重温入队誓词、探访革命旧址、共读红色经典,灵活开展多个主题的沉浸式体验教学。新的公益项目载体的实践和尝试,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更多希望的种子。
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红色研学项目负责人曹晓丽介绍,在山西为期6天的研学中,山西省青基会精心设计了“牢记嘱托 强国有我”主题队会和瞻仰烈士陵园、致敬革命先辈;追寻红色足迹、感恩幸福生活;漫步团史展馆、品味奋斗之美;唱诵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感知三晋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参加工农实践、体悟创造之乐等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帮助营员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同时,不断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山西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好地建立起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情感,进一步树立从小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争做新时代拥有“四个自信”的好少年。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城镇第二小学教师张海燕说:“这样的研学活动不仅对孩子们很有意义,也让我们老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教育不仅教会一个人知识和能力,更培养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开展红色体验活动的同时,各地研学营还着眼科学教育、体育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等目标,设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课程。
在云南省昆明市,孩子们在动物园科普志愿者的带领下认识了许多新的动物朋友,观看了动物保护主题的5D电影,参与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课程,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在昆明洛龙街道民族团结文化广场、社区民族一家亲教育示范基地和社区非遗工作室,孩子们亲手制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瓦猫”,参观了主题教育馆,并共同宣读了民族团结誓词,在幼小的心中牢固树立起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
在四川省西昌市,孩子们来到了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的地方,深入了解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知识;在西昌消防队的演习场上,参与森林防火减灾模拟演练课程,学习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体验专业救援抢险器材装备的先进之处,有效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在参观之余,还和消防员一起“叠豆腐块”、包“千姿百态”的饺子,收获了和“蓝叔叔”一起劳动的快乐。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通过各地立足实际开展的一系列红色教育体验活动,红色研学营的希望学子深切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历程,体会到今天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少年的殷殷嘱托和厚重期望,更加自觉地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作为自身的成长目标。
把希望传递下去
曾经,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感动了无数人,使他们支持并参与希望工程公益事业。那些曾经的“受助者”,如今成为“助人者”,他们要将这份希望传递下去。
早在初中二年级时,苏明娟就把爱心人士资助的600元生活补贴,汇给了宁夏的一位小姑娘,帮她圆了求学梦。苏明娟从大一开始,便致力于帮助贫困生,把每月900元的生活补贴转给其他贫困生。
大学毕业后,苏明娟进入银行工作。她还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悉数捐给了希望工程,她说:“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工作至今,苏明娟每年都会向希望工程捐款,十几年来,从未间断。
2023年7月,30年前希望工程的受助者林晓莲女士向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奖助学金52.5万元,分5年捐助,支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
“我的人生因为希望工程而改变,感恩希望工程改变了无数像我们这样困难家庭孩子的命运和无数困难家庭的命运。希望薪火相传,延续不息,让我们一起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感恩所有付出的人,感恩一切,感恩永远。”林晓莲说。
林晓莲是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人,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在街头卖水果养活4个孩子。她小学四年级时,两个弟弟也到了入学年龄,母亲曾有意让她辍学回家。“当时我的老师去找我妈妈,给她做思想工作,说如果不让我读书,孩子就可惜了。然后老师又去找了团县委,寻求希望工程帮助。”回想起当年的窘境和幸运,林晓莲百感交集。她说,希望工程对她的资助从小学持续到中专,不仅让她在经济上得到了资助,还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现在供职于一家大型企业的林晓莲成为业务骨干。她说,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希望工程。
来自偏远农村,家境贫困的孙思灿,在希望工程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得以顺利度过大学4年学习生活。“外部的支持给我更多的是激励,让我更加自信,我也愿意把希望传递给更多人。”孙思灿说。
孙思灿曾经对未来职业有两个计划,一是当老师,“希望自己能站在讲台上,把知识传递给更多人,把温暖带给更多人”;二是亲自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我来自农村,我知道那里需要有知识的年轻人”。
如今,孙思灿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专任教师,他说:“我希望让和我一样的孩子有机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未来,这场用爱和希望筑起来的梦,会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在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