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春 和乐融融
本报记者 刘勇 王鲁婧
走进沈阳故宫的飞龙阁与翔凤阁,一股穿越时空的浓郁节日气息扑面而来,“家国同春——沈阳故宫节庆文化特展”正在这里举办,清代春节前后的宫廷庆典与节日活动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得以生动再现。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沈阳故宫特设此次展览,通过“万象和合”“宫有余庆”“福润致祥”三个单元,深度挖掘并精彩呈现了清代宫廷节庆文化。近70件(套)院藏文物和来自岫岩满族自治县雨桐玉文化博物馆的玉石菜亮相展览。
步入“万象和合”单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与祭祀相关的文物。冬至祭天是清代皇帝每年必行的盛典。皇帝身着蓝色祭祀礼服,使用祭蓝(青)釉瓷器,前往天坛南部的圜丘祭天,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场展出的“清祭蓝双兽耳盖罐”吸引了众多目光。该器物通体施霁蓝釉,色调均匀,釉面光润,蓝中闪紫。罐底部无釉,呈火石红色,边缘部分有不规则霁蓝流釉现象,是乾隆时期单色釉的代表作品。此外,“清康熙款祭蓝盘”“清雍正款祭蓝碗”“清嘉庆款祭蓝釉簠”等诸多祭祀器物也在展览中亮相。
“书福纳祥、守岁宴饮、抄经祈福,岁末年初之际,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岁时礼俗让清宫内的节日氛围日益浓厚。”沈阳故宫博物院展示交流部工作人员林城澔介绍,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一被称为“嘉平朔日”,自康熙朝以来,皇帝都会在这一天书写“福”字,称为“嘉平书福”。所写“福”字除悬挂于宫中之外,也会分赐给亲近大臣、封疆大吏。现场展出的“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笔架”“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水丞”“清紫檀嵌玉管鬃毫大抓笔”等都是清代御制文房用品。
清宫过年,从守岁开始,除夕请神,初五送神,这期间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清代皇帝平日独自进膳,只在年节时,才由内廷后妃们在乾清宫陪宴,称为‘家宴’。”林城澔说,除夕夜,皇帝大宴后宫家眷;正月初一,皇帝则宴请皇子、皇孙及宗室诸王。据乾隆元年至三年《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除夕家宴菜品包括点心五样、果盒两副、酥糕鲍螺四品、果锺八品,以及围膳、冷膳、热膳四十品等。“宫有余庆”单元展出的6件玉石菜,生动“再现”了清宫过年的饮食文化。
“清娃娃门神”“清乾隆款粉彩双凤耳百鹿尊”“清白玉蝠磬双鱼壁挂”“清粉彩大吉葫芦壁瓶”……在“福润致祥”单元,各类包含吉祥纹饰、具有吉祥寓意的文物陈设其间,呈现出了春节期间宫中处处祈福纳祥的美好画面。其中,春帖子是宫中词臣于立春之日向皇帝进呈的诗作,多为五言、七言绝句。“清代除词臣外,皇帝本人也撰春帖子,乾隆皇帝所作帖子词数量尤其可观,本次展出的‘清董邦达书画御制己丑春帖子图卷’上的五言诗和七言诗,就是乾隆皇帝为乙丑年(1769)《岁朝图》所题,表达对新春的祈盼和祝福。”林城澔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