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关键词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24年,有很多大事发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时间在前行,世界在变换,我们每个人都在奋勇向前。作为平凡的个体,我们在这一年里经历了什么?我们邀请了一些团干和团员青年,用心讲述他们这一年的故事,用属于他们也属于大家的关键词给2024做一个小小的注脚。
---------------
“拼”
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团委书记、“人造太阳博士宣讲团”团长 郑雪
2024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这一年对每一位核工业人来说都意义非凡。作为新一代人造太阳团队的一员,我与身边的小伙伴们并肩作战,参与自主设计、建造运行我国参数最高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为中国核聚变能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半年多项安装调试任务并行时,大家相互“比拼”工作的场景:为保证中国环流三号高参数实验,年初我们完成了多个系统的升级,电子回旋加热系统调试、高压电源调试、中性束系统安装等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并行开展。为提高进度管控,每个系统按日上报当日工作进展和明日工作计划。大家都在“拼”进度,相互较劲、你追我赶。当各项任务正式“上轨道”之后,各个系统仍继续落实高标准的工作要求,不甘“落后”于其他系统团队。小伙伴们常常调侃这是一场“良性内卷”。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环流三号在2024年实现了1.6兆安等离子体电流下的偏滤器位形运行,较国内纪录提高50%,实现了国际首次鼎型先进偏滤器位形运行和投入AI技术,并且将国内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变装置操作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多个零到一的突破。
我们团队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青年团队,曾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在关键岗位、核心任务、技术攻关中,一大批青年冲锋在前。
我们有一支3年队龄的青年突击队,一直服务于“中国环流三号”物理实验。2024年下半年的实验攻关期间,有天上午我们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某个线圈电阻偏高,怀疑线圈出现问题,大家的心都悬起来了,如果线圈故障,那么整个实验将紧急“停车”,需要花上一两年才能修复!青年突击队马上集结出一支检测小分队,在装置低参数运行间隙测量电阻值,在确认电阻没有继续上升后再进行实验,单次实验后又继续测量,来回反复。那天的实验异常高效,现场的气氛在检查测量、开展实验、分析数据、热烈讨论中达到了顶点,最后奋战到凌晨两点大家仍不愿意停下。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有一支致力于核聚变知识传播的队伍——人造太阳博士宣讲团。这支团队主要由一线科研人员担任传播科学“种子”的宣讲官。2007年开始,团队扎根于科学普及近二十载,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以及法国、荷兰、泰国等多个海外国家,累计科普几百万人次。每年宣讲团接待来自各大中小学的同学们数十万人次。
2024年,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首期科技班到访西物院,与人造太阳面对面,宣讲团青年担任讲解员,为科技班的学员讲述人造太阳的神奇魅力。我们还举办了提高聚变科技创新能力专题座谈会暨“银青共话‘核’创未来”主题活动,邀请老专家们与西物青年交流座谈,回忆过去几代西物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激情岁月,讲述中国聚变开疆拓土的奋斗故事,青年们向前辈们汇报了中国环流三号的科技创新成果,聊起过往和未来的希望,多位专家、青年泪洒现场。
过去一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这背后是中国聚变人追逐人造太阳奋发向上、砥砺前行的付出。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向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围围采访整理)
---------------
“攀”
西安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 孟浩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与学生科创项目共同成长的一年。
2024年11月2日,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西安交通大学落下帷幕。那晚,我和参赛同学一起围坐,回顾起这一年,在向上攀登中的辛苦付出与收获,不少同学都落了泪。
从科研成果到创业实践,我见证了学生从懵懂青涩到创业者的蜕变。
子昂初次踏上创业实践的征程,面对公司运营仿若置身迷雾,但他靠着自己查、问、跑,没有请一个代理,短时间掌握了专利申请、公司注册、业务变更、公司税务等所有环节,成了我们的业务通;志立的项目有着拓展海外市场的想法,他从最初对海外贸易和相关要求知之甚少,到努力研究CE、ROHS等认证要求,积极与认证机构沟通,多次尝试和改进,最终成功为产品申请到了这些认证,为项目走向国际市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瑞辰在创业过程中不断补位,产品研发、测试、推广、财务、装修轮了个遍,已然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全能型人才……一年的挑战之路,他们的蜕变成长让我由衷坚信他们定能成功。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的“计划”,绝非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设想,而是需要紧密结合技术、行业、市场、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且符合发展规律的详细路径。这无疑对参赛团队提出了极高要求。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到面面俱到实属不易,这就需要我们组织者深入了解项目相关的各类信息和政策,为学生提供精准、专业的指导。和很多组织者一样,这一年我做得最多的是查阅参赛项目的各种相关资料,了解技术确定先进性。查政策、查行业、查市场、做调研,仔细审视项目定位是否精准、规划是否明晰。项目登上赛场前首先要过我这关,我会查很多资料发给团队沟通调整,在相互探讨甚至是多次争吵中,推动项目最终走向完善。为让项目顺利起步、争取更多资源,到科研院了解专利自主实施授权许可、到资产公司了解学校成果转化政策流程、到科技园明确学生项目入驻优惠政策、到转移中心沟通孵化器外部资源支持,以及熟悉投资全流程。
为使项目更具可行性,我们精心组织了“攀登计划”学生科创挑战训练营,邀请企业专家、创业校友以及创投机构为同学们提供实战指导。
利用学校完善的机制与平台,我们开展投融资机构专场路演与对接会,为项目和资本搭建沟通的桥梁;对接技术转移中心上线概念验证平台,让项目有机会向上百家投资机构展示推介;争取到央视《赢在AI+》高校专场路演,借助更高平台帮项目推广与筹集资源;依托校团委“攀登计划”,我们带着项目去龙头企业、大院大所与总工总师面对面交流,检验项目的技术水平、行业位置、市场认可度,听取一线专家的意见改进提升,同时争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
这一年,与科创项目一道,在挑战中磨炼意志,在困难中寻找突破,在合作中收获成长。未来,我将继续陪伴同学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科创领域中砥砺奋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采访整理)
---------------
“聚”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武义县坦洪乡团委副书记(兼职) 钟欣欣
我是浙江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是来自基层的少数民族代表,也是青少年工作者。一直以来,“婚恋交友、创业就业”是我关注的焦点。过去一年里,我做得最多的就是与青年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诉求。
在县城,文化生活和夜生活相对大城市而言较少。青年们下班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他们有学习技能的诉求却因培训班价格昂贵、社交圈窄等问题难以实现。
怎么回应青年们的这些诉求?2024年1月,我牵头成立了武义县“青年夜校”平台,将一批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年轻人凝聚起来。
武义“青年夜校”最大的特色亮点是主导型“青年夜校”。
我们先在网上发放5000余份调查问卷做好调研,认真听取青年对课程安排、上课时间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实现青年点单、共青团买单。推出亲子、非遗传承、八段锦、生活摄影、婺州窑、书法、网球等特色精品课程47门,帮助青年直面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真问题”,达到上完一堂课就获得一项新技能的效果。
这个平台的成立打破了团组织传统的工作模式,重新开始细分青年群体,在满足青年技能提升、婚恋交友、创业就业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们在夜校平台实现自我转变与提升,从“社恐”的“i人”变成自信的“e人”,从而轻松且不尴尬地找对象、精准地找工作、快乐地学习技能。
我们这里非遗项目众多,文化传承一直备受重视,我自己也是畲族文化的传播者。为此,我们以器、医、茶、艺“四类非遗”打造“青年夜校”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课程,组织省、市、县三级代表委员联动起来,共同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青年更好地参与到文化传承中,为青年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学员们通过学习畲族的历史、传统服饰、歌舞等内容,深入了解畲族文化。在我们举办的畲汉青少年交流活动中,畲族青年与汉族青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
2024年一年,我们举办了6期青年夜校,开设103个班次,涵盖技能培训、文化非遗、运动爱好等领域,累计服务来自企业、学校、社区等各领域的1.5万人,并组建了校友会。我们将夜校打造成了青年们的相亲角、创业园、加油站与聚集地,真正实现了“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常态化。
未来的一年,我希望吸引凝聚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平台赋能,既促进青年成长,又助力团工作开展。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璐璐采访整理)
---------------
“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系统工程师 张钰清
时间回到2024年年初,作为一个参加工作只有几个月的新人,我内心有很多忐忑。
记得我刚开始工作时师傅便说,二十九所从事的事业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保驾护航的,工作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师傅的话给了我压力,但是,内心更多的小火苗告诉我,选择来到二十九所工作,就是要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非常幸运,我遇到了很好的师傅和同事。我们每位新员工入所后,所里在提供住房等保障的同时,还会为我们安排专业及生活老师,帮助我们尽快了解工作内容、熟悉生活环境。我的两位师傅都是部门老前辈,他们事无巨细地向我分享工作和生活经验。
在工作日渐上手之时,有一天,师傅突然说:“钰清,所里青创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们团队打算报名,算你一个。”于是,我开始从“旁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在大家的鼓励带动下,快速参与磨炼。
我们单位对青年工作非常重视,为年轻人成长成才搭建了很多舞台。有这样的好环境,我们当然全力以赴。研究中遇到难题,大家层层分解、逐一攻破。那段时间,技术的反复迭代、问题的推敲解决,让我有痛苦、有失落、有怀疑,但伴随而生的更多是信心、决心和底气。“再坚持一把、再克服一下、再努力努力”,最终大家齐心协力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和调制技术,并在试验中得到了初步验证。
决赛前夕,队长因为一项重要任务要去外场。临行前他对我说,“钰清,后面的事你来牵头,大家一起努力,雄起!”
可是,我能牵起来吗?这时,团队伙伴的支持,让我心中忐忑越来越少,志气、斗志越燃越高!讨论时,你一言、我一语,为了技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工作时,大家相互补位、彼此打气。最终,我们在决赛中获得了金奖。那天是我2024年最高兴、最愉快的一天。
青创赛结束没多久,任务“洪峰”来了,更强的磨炼也来了。虽然是新人,但在师傅协助下,我还是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负责人承担某课题验收工作。
刚开始,我感到担子没多重,有时还想“不过如此”。但后面咨询我课题的人越来越多,我感觉到肩上磨炼的担子越来越重。如何满足指标要求、如何设计测试方案、如何解决存在的风险、如何协调项目资源,这些都要去解决、去推动。在师傅和同事的鼓励下,我开始按任务进度去排列计划并逐项落实。在与课题组同志的密切配合下,系统联调联试和结题验收在有条不紊中如期完成,工作也获得了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在任务完成的刹那,我觉得过往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回顾2024年,我经历了初入“大国重器”时的好奇,体验了摘得青创赛桂冠时的喜悦,也感受了独立承担重要任务时的苦辣酸甜。今后,还有更多事情等着我去尝试、去努力。我下定决心,在二十九所这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上,一定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853精神”,为强军事业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采访整理)
---------------
“获”
南京邮电大学团委书记 秦昌建
回顾这一年,我们通过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团内规章制度持续为自己“充电”,在一次次的充电中不断“蓄能”,将聚合的能量“赋能”广大团员和青年成长成才。
2024年,南京邮电大学团委通过“一场思政技能比武”“一堂思政公开课”“一场主题风采展示”“一个品牌系列赛事”“一期专题培训”构建了“五个一”育人体系。
2024年10月,我校社会与人口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张知恒站到2024级团支部书记“青马工程”专项培训班讲台上,分享他心中的“青马人”。从一名基层团支部书记成长为学校“弘毅”青年讲师团成员,南京邮电大学的“五个一”育人体系为张知恒搭建了成长的平台。
这一年,我们用“青言青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组建“梦想公开课”宣讲团和“弘毅”青年讲师团,49位优秀师生开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等校级宣讲20余场,打造线上信仰公开课10期。同时,学校团委打造“柚子青年说”品牌赛事,开展演讲、主持、微课、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等主题比赛,直接参与超2000人次。
2024年7月,我校经济学院经济统计专业2024届应届毕业生陈方圆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踏上了前往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旅程,服务当地乡村教育。
2024年,南京邮电大学总计招募选派“西部计划”和“江苏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168人,其中续签18人,较上一年增长27.38%,总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两年位列江苏省第一。
2024年,是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10周年。对我们而言,十载接力支教是一个新的起点,志愿服务不仅要外化于行,更要内化于心。我们着力健全完善组织、项目、平台、文化“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坚持上好一堂最大的国情社情思政课,呈现一堂最大的专业教育实践课,让团员青年有机会在志愿实践的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在2024年11月举办的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及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上,我校斩获金奖两项、银奖3项、铜奖两项及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这届赛事,学校获奖学院数量、辐射学科门类、参赛学生比例均创历史新高。
通过“创新杯”“挑战杯”的校内选拔和风采展示、大学生科技节50余项活动的全面开展,以及为2024级新生开设的“新柚科创营”,我们一年引领带动超1万名南邮青年投身创新创业的火热实践。
锚定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过去一年,我们创新开展“青年夜校”,按需设计“学霸帮扶基础课”“专任教师精品课”“期末突击辅导课”“前沿科技公开课”等课程,课程集理论课程、成果展览、朋辈交流、名家对话等多环节于一体。
虽然挑战多,但是我也欣喜于收获。我深切体会到“参加一项活动、提出一个问题、加入一个团队、掌握一项技术、研究一个项目、取得一项成果”的“六个一”主题科创大课,让科创实践真正惠及更多团员青年的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采访整理)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