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密码》:烟火气映照古今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清明上河图密码》在CCTV8、优酷等热播,其改编自冶文彪同名系列小说,讲述了赵不尤、温悦一家人屡破奇案的故事。这是国内悬疑题材作品里首个家庭组团探案剧,悬疑氛围与轻喜剧元素交织。原著作者冶文彪看过后,题字表示对影视化改编的认可,“感谢诚意制作、创造性改编,带来诸多新鲜和惊喜。”
小人物有大胸怀
《清明上河图密码》讲述了宋朝时期赵不尤、温悦一家五口人,从解决家庭内部矛盾到共同抵御外界压力的成长故事,其用积极态度和正向价值观刻画出一家人的彼此守护和情感羁绊,体现了我国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烟火气映照古今,与当下观众共情共鸣。
怎样激发共鸣?该剧监制、总编剧汪启楠说:“看似是我们带着观众穿越到1000年以前,去看宋朝老百姓怎么过日子。可虽然跨越了千年,观众会发现生活的本质没变,主角身上所代表的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没有变,这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我们想通过这个戏向观众传达的是,古人和今人的柴米油盐、喜乐悲欢是相通的,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太一样,但只要守住内心的道德底线、守住儿女夫妻之间的感情,都能获得各自的小确幸。”
导演杨帆继续解读:“在《清明上河图密码》这个故事中,小家与我们现代人一样,拥有烦恼、忧愁或是快乐、期待。作品用小切口,切开的是宋朝市井生活的一角画卷,也由此向观众铺陈出那个真实且生动,遥远却亲切的大宋盛世。故事核心传递的是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是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充满了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价值观。一家五口风格迥异,但都有各自的人物弧光。一家人的成长,既充分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也揭示了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内涵。”
“同时,以赵家的烟火生活作为切入点,勾勒出宋朝繁华图景。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同样关注的家庭观命题。以轻松诙谐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基调,辅以创意十足的视觉奇观和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将《清明上河图》立体而又完整地呈现。”杨帆说。
首创家庭组团+画卷移动式探案
《清明上河图密码》打破了近年国产悬疑探案剧传统创作手法,不囿于以单元结构推进案情,而是以画卷移动的方式,用连续的节奏、草蛇灰线的命运感,带领观众至故事结尾。
该剧首创家庭组团探案,围绕“家庭”这一构造社会的基本单位,让一家五口在不同案件中各为戏眼,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人物关系发展巧妙融于生活和探案故事里,人物特色及高光时刻的立体度陆续展现,本身是一种戏剧性的群像设计。从《清明上河图》出发,从市井百姓视角出发,以小见大去讲宏大的历史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设置张择端这一角色,笔下之画作白描不仅能精准还原案件环境,用于破案证据的客观重现,同时每幅画相连又组成了由剧中人物定义的《清明上河图》,观众可见千年之前芸芸众生为生活忙忙碌碌的盛世图景。以画解谜、寄情于画,打破第四堵墙从而增强故事互动性和观众参与感。
“《清明上河图》本身堪称描绘宋朝社会的百科全书,创作团队花费三年时间打磨剧本。一瞬间的市井烟火,是《清明上河图》原画之魂,也是小说之魂,要把市井烟火气,老百姓的生活氛围还原出来。”汪启楠说。
“《清明上河图密码》有生活细节,让观众看完会心一笑过后,也会有对现实的思考。其真正的‘密码’就是赵不尤、温悦一家人的情感羁绊。他们一边探案一边生活,大家关系会更加紧密、情感更浓,案件反而成了家庭关系的试金石。而且,在一家老小一起探案的故事里,加一点喜剧氛围调子,观众看案件进展的时候不会觉得压抑,情绪节奏更流畅舒服,同时也让一些现实主义的呈现更容易被接受,能覆盖更多的人群。我们也尝试了类型和类型的融合,在生活和悬疑两部分之间作统一调性把控,在张颂文、林家川等演员的表演里融入了很多以冷幽默、无厘头为主的南派喜剧对话,演员们也贡献了很多想法。大家一起让文戏变得更加利索、更干脆、更灵动。”联合导演熊琛表示。
客观还原中华美学和古代生活
记者了解到,该剧按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画作进行复刻,还原主城区的房屋、虹桥、漕船、摊档,创作团队参考《东京梦华录》《宣和遗事》等历史资料,实地走访并邀请了诸多非遗传承人参与创作与表演,在还原宋朝响堂唱菜、点茶文化,做好宋朝漕船与古建筑的复原工艺,呈现勾栏瓦舍中的濮阳大弦戏及药发傀儡等“吃,玩,演”的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宋朝繁荣风貌和市井之美。
杨帆说:“根据《清明上河图》里宋朝的房子真实样貌去复原,是我们创作的基本原则。关于第一集出现的勾栏瓦舍,我们还有一个概念就是要当成现在的主题公园一样去做。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能表现一些宋朝独有的场景。”
他还给记者举例:“比如,宋朝男女都佩戴簪花,瓦子进门给簪的花,就相当于是门票。在瓦子大门外设置的烟花叫药发傀儡,它是一堆小人偶在上面,烟花喷起来之后,小人偶能在上面转。这是我们专门找非遗传承手艺人去学的项目。像瓦子里面的赤膊戏,就是撞肚皮,则是找非遗表演艺人出演。我们还复原了其他宋朝名画里的表演形式,比如《骷髅幻戏图》,本身就是宋朝的街头表演,后面有真人操控,前面骷髅傀儡动。”
美术指导孙健的创作感悟也很丰富。“《清明上河图密码》聚焦市井的百姓,更贴近平常百姓的生活。怎么体现这个市井的烟火气,以及器物使用质感很强的功能性?我们落脚在细节呈现方面,要极力让观众去相信。我们做的复原,相当于在一个空地上,按照比例把整个《清明上河图》重要的场面,靠搭景的方式给做出来。建筑也有新旧感,能体现时间带来的变化。比如年久失修以致屋顶变形,柱子时间久了受力后会有弯曲,木结构塌陷形成的变形等等。”
虚拟拍摄提质增效
该剧拍摄地点在周庄数字梦工厂,是由当地政府携手阿里大文娱打造,搭建了146亩的宋朝建筑外景,是中国最大、最真实的宋朝实景基地。
“整个搭建过程我都在,剧本创作也有好几个月就是在周庄拍摄地创作的,能够根据整个美术方案来及时优化调整一些情节。边搭景边创作,这也是我们这部剧的创作特点。在虚拟拍摄方面,把茫茫白雪、漫天晚霞这些更美的东西,通过先进技术体现出来,让观众沉浸其中,这是我们的目的。这部剧采用虚拟拍摄的场景,大多都是偏抒情的段落,比如一些主人公的专属情感回忆,需要更唯美的场景来配合。观众通过画面能直观感受到人物所处环境及内心变化,就不用创作端再通过一些起承转合的文戏来达到表达效果。对此,我们也和平台技术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沟通。”汪启楠说。
剧中的每棵树、每座房、虹桥、汴河……都是按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画作进行的复刻。其中,参与构思设计和建设的有古建筑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造船大师、礼仪指导、影视剧服化道专家等近30人。这也将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准确地还原宋朝建筑群风貌,还原宋朝经济社会生活,还原宋朝市井风情的文化作品。
杨帆告诉记者:“虚拟拍摄第一能够实现一些在实景里面实现不了的复杂背景,第二整个画面可以让观众看着不出戏,甚至觉得更美。第三就是便捷。之前在绿幕前拍摄,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面对的是绿布蓝布,和此次真正能看到这个景,心情是不一样的。阿里大文娱技术团队在现场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算法工程师能够根据美术部门的概念图搭建出非常理想化的场景。在现场我们想让太阳高一点、云流动速度更快一点,甚至像风吹狗尾草动的幅度更大一些,雾更厚一些等等,他们都可以配合实时调整。”
熊琛补充道:“整个园区只有我们一个剧组在拍摄,不需要舟车劳顿频繁换场地,也不需要和其他剧组抢景;而且,包括现场同期能得到非常好地保留,收声条件比平时优越,不像一般的古装戏后期需要大量补录配音,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