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教育 >正文

未来如何“入地”“下海”获取能源?刘慈欣回应大学生提问

作者: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12月18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科幻中常常设想新型能源的突破将推动文明的扩展。您认为未来社会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入地’‘下海’的能源获取?能否描绘出以此为核心的全新宇宙文明?”近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润心讲堂”,大学生们向科幻作家刘慈欣提问。

“在科幻小说中,曾有一段关于戴森球的设想。”刘慈欣解释,戴森球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一种设想,它是直径2亿千米不等,用来包裹恒星开采恒星能源的人造天体,利用恒星做动力源的天然的核聚变反应堆。戴森建议,对于在宇宙中长期存在且能源需求不断上升的文明来说,利用这样的人造天体结构以便找到外星文明。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润心讲堂”,大学生们向科幻作家刘慈欣提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供图

纵览一众科幻作品,能源是其中重要的创作元素和灵感来源。刘慈欣的《地火》曾提出一个大胆的技术设想,即通过煤矿地下气化的实验,揭示能源开发中的潜在风险与环境代价。刘慈欣认为,技术的突破会帮助人类不断解决新的能源需求,而小说中不少终极场景中一一再现了人类以文明智慧充分挖掘、利用能源的可能性画面。

“毫无疑问,能源对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幻小说中,有关能源与文明纠缠关系的描述并不少见。反观现实,刘慈欣观察到,如今人工智能发展需要消耗巨大算力,而算力又要依托强大的能源力量,“而我们以前很少想象到人工智能和能源的关系”。

刘慈欣认为,技术正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而能源是支撑改变的因素之一。“能源是文明发展的基础,是文明的血液。我认为,无论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很难想象出能源转型等技术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刘慈欣向在场的大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即在月球轨道上铺上一圈太阳能发电的电池,利用微波将月球轨道上收集到电力,传递到地球,“向外太空的开拓探索,会找到能源的新来源”。

“如今正处于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时代。”刘慈欣提到,科幻文学超越了时代的藩篱,能引领我们审视能源技术的未来与环境责任的紧密相依。在未来能源社会中,科幻或许会成为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桥梁。

【责任编辑:邱晨辉 原春琳  编辑:于璧嘉】

国风大典邂逅时尚古镇

中国青年报2024-12-17 09:31:55

王英或许很多,但扈三娘少有 | 文史杂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5 16:49:05

家在中轴最美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3 12:45:52

我在协和医学院修文物

中国青年报2024-12-13 06:48:18

比头发丝还细的金银线,如何变身为绝美工艺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2 22:32:23

当农学硕士遇上非遗木偶戏

中国青年报2024-12-13 07:47:11

复旦学生团队用AI打造“彩云小镇”,传播苗族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1 13: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