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我在协和医学院修文物

作者:戴纳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12月13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纳 记者 蒋肖斌




修缮后的9号院门房。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9号,靠近长安街北侧和王府井东侧,一座绿瓦飞檐、雕绘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在现代高楼的包围下,显得隐秘而深邃。这就是著名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所在地。

    1917年9月,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协和医学院”)奠基建设,1921年9月落成并投入使用。该建筑群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如仿清代官式宫殿建筑的外观、对称的布局等,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如注重功能分区、采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等。因而其也有“中国式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学府”之称,是中西合璧的经典建筑。

    协和医学院旧址建筑群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协和医学院以迎接落成百年为契机,陆续对壹号礼堂(1号楼)和9号院(包含2、3、4号楼及门房)进行全面修缮。2024年8月,第三期修缮项目完工,宣告为期4年的协和医学院文物修复工作基本结束。

    协和医学院文物修缮项目负责人高乐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协和医学院的文物是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文物,本次修缮首先是消除建筑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注重对文物原貌的研究、保护和恢复,达到保护、安全和美观的平衡。

百年前后外檐彩画绘制对比。


    泰戈尔、“北京人”、林巧稚……都与这里有关

    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位于整个建筑群中轴线的南端,坐南朝北,通过东单三条马路与北部建筑群隔开,自成独立院落,呈“工”字形布局,由前厅、礼堂和舞台3部分建筑组成。

    在20世纪,壹号礼堂是北京最有名的集会和活动场所之一,见证了协和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众多重要事件。1921年9月,协和医学院落成启用系列活动在壹号礼堂举行,汇集众多中外名人。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梅兰芳、胡适、鲁迅、林徽因等人在此为他庆祝64岁生日;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停灵于此;1939年,作家林海音与夏承楹在此举办婚礼……如今,壹号礼堂也是举办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活动的场所,一代代协和学子在这里开启医学生涯,接续讲述协和的故事,赓续协和文化。

    与壹号礼堂隔着一条马路对望的9号院内部,当时陈设了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从事研究工作的也是知名教授和医学大家。

    1927年10月,协和医学院解剖学教授步达生就在2号楼对臼齿化石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人科新属新种,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北京人”。中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之父吴宪在3号楼202房间开展蛋白质变性研究;林可胜的阿司匹林镇痛机理研究、陈克恢的麻黄碱提取及其药理学研究、宋鸿的绒癌药物根治研究都在这里发生;张孝骞、张锡钧、钟惠澜、林巧稚等医学大家,也都在这里留下身影。

    跨越了一个世纪,协和建筑群从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修缮。经现场勘察发现,壹号礼堂和9号院部分构件出现老化、严重腐蚀的情况,丧失了部分功能且存在安全风险。屋面檐口处渗漏雨严重,瓦件松动开裂;室内电气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无法满足使用需要且有安全隐患;室内装修陈旧,影响文物建筑价值表现。

修缮人员在屋面做防水施工。



修缮前破损的屋顶木构件。


    屋顶、锁具、管风琴……“最小干预”还原协和风采

    修缮团队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史玉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修缮的第一步是排险,即消除安全风险,比如瓦件断裂掉落伤人的风险;第二是维护建筑的功能,修复团队与时间赛跑,控制了建筑屋面的防水、防火功能丧失的趋势和速度;第三,从文物保护角度,延长文物本体寿命,通过修缮更好地保护文物。

    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及勘察实际情况,对屋面大脊、垂脊、瓦件、檐头等部位,进行了整体排查、编号、拍照,遵循文物修缮“最小干预”的原则,更换腐朽的望板及木构件,最大程度利用原始瓦件,剔除后期补配的不规则瓦件,按照原始瓦件形制开模烧制后,进行屋面瓦瓦(为古建筑铺瓦的工序——记者注)恢复。

    协和医学院建筑整体外观是中国传统宫殿的样貌,但主体采用了当时新兴的混凝土和钢筋材料。史玉龙介绍,长度约1.8米的檐头部位是传统的实木结构,它们与主体的混凝土结构仅靠一个约11厘米的凹槽连接。然而,历经百年风雨,檐头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衔接处,由于“头重脚轻”导致檐头倾折。此次修缮,对该薄弱环节利用钢制扁带连接进行加固处理,但依旧保持了原有的整体建筑形式和受力方式。

    壹号礼堂和9号院的屋顶表面,原本仅采用屋面瓦件自防水,即依赖瓦件自身的密实性和抗渗性,以及瓦件间合理的搭接和密封处理进行防水。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后,瓦件的抗雨水能力下降,木构件腐朽、倾折。此次修缮,在整体采用防水处理后,针对薄弱部位,即木构件与檐头连接处,增加了两层防水材料。

    协和医学院建筑群用材极其考究。比如,琉璃瓦是由民国时期的官窑烧制的,门窗木材是来自东南亚的柚木,钢材为美国卡耐基公司生产,锁具、闭门器等五金件都由美国耶鲁公司生产,门口的一对卧狮是豫亲王府的遗物,是北京现存的唯一一对卧狮。

    高乐说,项目各参建单位最大程度地恢复协和医学院建筑群原貌,比如根据历史资料还原了灯具、门环、锁具、门前卧狮、建筑格局等。

    以9号院的锁具为例,修缮之前出现丢失、损坏的情况,为更好地还原协和风采,项目团队联络了美国耶鲁公司,但经多方咨询得知,耶鲁公司已被其他锁具公司收购,且机械锁已基本停产,锁具模具也无法找到,只能专门订制相应的模具……最终在参建各方的努力下,锁具抵达施工现场。

    以文物修缮为契机,协和医学院还启动了管风琴的修复工作。壹号礼堂拥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架管风琴。2023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建造于1921年的协和管风琴在沉寂81年后,在壹号礼堂再度奏响。

修缮后的壹号礼堂内景。

弧形廊内檐彩画。



    绘制于1921年的彩画重见天日

    协和医学院9号院3号楼的东西两侧弧形廊内,至今保留着建筑初建时期的彩画。自20世纪70年代起,弧形廊被改造为办公用房,其内檐彩画被隐藏于吊顶之中,不为人知。2021年,以协和医学院落成百年为契机,弧形廊内吊顶被拆除,1921年年初绘制的彩画重见天日。

    9号院弧形廊是传统廊式建筑,结构复杂,包括多种梁架和构件,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月季图案、中式山水画、西式风景画并置,还有与各楼连接处的多样彩画图案,共同营造了和谐宁静的视觉体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说:“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处民国初年彩画,兼具中西绘画风格,其用心、用技、用料、用工之精深,成本之巨大,是彩画中的精品。”

    迄今为止,在北京发现的民国时期彩画较少,能够留存下来并被研究的少之又少。高乐介绍,协和医学院的彩画绘制工艺精湛,图案样式独特,具有工艺形制和文化价值唯一性;在艺术表现上,借鉴并融合了中国传统彩画与西洋绘画,反映了民国时期彩画工艺的最高水准。

    然而,如果站在廊下观察这些刚刚重见天日的彩画,肉眼可见彩画积尘、颜料起翘脱落破损,这是古建筑彩画常见的病害;搭设脚手架近距离勘查,发现问题更复杂严重,有的画面层绘制内容已经难以辨识;檐檩的檩背处积尘非常厚,已经完全遮盖了彩画表面,有的则形成了一层较为顽固的、难以进行常规物理清洁的硬壳状结垢。

修缮人员在屋顶安装木构件。本文图片均由北京协和医学院提供


    保留百年历史沧桑感,“协和画廊”修缮重生

    2023年7月,弧形廊民国初年彩画修缮工作正式启动。

    协和画廊彩画作为较少完整保存下来且绘制精美的民国初年彩画,对于修缮团队,尤其是首次参与这类修缮项目的青年技术人员来说,是一大挑战。而协和画廊彩画的绘制内容、制作材料及工艺都存在其特殊性,在既往的古建筑彩画修缮项目中也没有完全可参考的先例。

    作为项目实施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壁画彩绘彩塑艺术保护修复研究所所长高峰表示,团队汲取研究院既往在彩画、壁画、油画保护修缮、修复方面的经验,开展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勘查研究、分析检测与修缮试验等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也贯穿了整个项目始终。“我们不仅关注彩画的保护,还深入挖掘彩画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实现研究型保护。”

    高峰介绍,在对小额枋及雀替等部位的彩画进行修缮时,团队发现其被多层涂料所覆盖。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弧形廊被改造为办公用房,在做吊顶时使用了建筑装修用的醇酸漆涂料,且因为不同时期进行了多次涂刷,导致彩画被完全覆盖。

    团队首先尝试物理处理方法,但在处理到最底层涂漆层时,发现该漆层已经与老彩画紧密结合;于是不得不转而采取化学方法进行试验,谨慎剥离剔除,但发现漆层很难被软化,无法确保彩画在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清除漆层。

    为了获取涂料与彩画紧密结合区域的图像信息,修缮团队首次尝试将高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彩画修缮工作,结合高清摄影技术,提取隐藏在涂料层下面彩画的线条和颜色信息。此外,经过分析研究与专家论证,团队创新采用可逆隔离层,在保护原始彩画的同时,便于未来可能的再次修缮。

    修缮团队在彩画隐蔽部位发现了几处题记文字,其中一处写着“京兆金荣排六又排小”。一名叫金荣的画师参与了协和彩画的绘制,并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经过查阅资料,工作人员发现金荣可能是后来在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彩画室工作的技术员,而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正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历史与当下,在这一刻交汇。

    今年6月23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弧形廊民国初年彩画修复后观瞻活动在壹号礼堂和9号院举行。修缮后的彩画图案简约雅朴,线条流畅柔和,同时保存了百年历史沧桑感,传统装饰纹样与西洋花草图案交融生辉。

    重生的“协和画廊”,将继续见证协和新的百年传奇。


【责任编辑:蒋肖斌,王国强  编辑:朱宏利】

我在协和医学院修文物

中国青年报2024-12-13 06:48:18

比头发丝还细的金银线,如何变身为绝美工艺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2 22:32:23

当农学硕士遇上非遗木偶戏

中国青年报2024-12-13 07:47:11

复旦学生团队用AI打造“彩云小镇”,传播苗族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1 13:54:18

当更多青年影人来到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22:08:10

酱油是乡愁的解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08: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