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舞剧缘何频频“出圈”

作者:李笑萌 朱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8日

本报记者 李笑萌 本报通讯员 朱燕

《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咏春》……近几年,舞台艺术领域最具市场号召力且频频“出圈”的大都是舞剧作品。这些舞剧作品是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的?其他舞台艺术可以从中借鉴哪些经验?近日,在以“新时代新北京:北京文艺的精品追求”为主题的第二十届北京文艺论坛上,“舞剧的成功之道”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在与会者看来,鲜活的人物塑造、实打实的真功夫是舞剧赢得观众的重要原因。

“以前,我对舞剧的理解就是用肢体讲故事,用身体表达情感,但观众看的不仅是故事和情感,更是人物。从这几年比较成功的舞剧作品看,演员在塑造人物上都非常成功。”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说。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2018年首演至今已演出600多场。该剧主演朱洁静曾表示,在塑造“兰芬”一角的过程中,她经历了放下、回归、打破、重塑四个阶段,直至将舞蹈的美、形式的美置于人性的“真”之后,才让人物真正落地,这是该剧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的重要原因。

“不仅是主角,在一些配角身上,也能清晰地看到他们在塑造人物时生动细腻的表情变化。”魏春荣认为,这对于传统戏曲等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视觉中国供图

比如,传统戏曲都是唱演并重,但近些年不少戏曲演员重视唱腔、唱功,却忽视了表演,导致塑造人物的手段比较单一,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不够立体丰满。魏春荣说,在戏曲作品创作中,创作者在设计出好听唱腔的同时,还要设计出符合戏曲特点及现代观众审美的程式和服化道,以丰富塑造人物的手段,这样才能让角色立在舞台上,进而吸引观众。

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有一个舞蹈动作火遍全网:舞蹈演员腰部向后倾斜90度,上半身几乎与地面平行,网友将其命名为“青绿腰”。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黄盈看来,“青绿腰”这种绝活儿是《只此青绿》赢得观众的一大“秘密武器”。“舞剧演员要想吸引观众走进剧院,身上得有‘活儿’。”黄盈认为,这对于其他舞台艺术领域的演员同样适用,“舞台表演,不是随便背背台词,必须有真功夫”。

“任何艺术创作都必须尊重艺术规律,这是守正创新中‘正’的所在。”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人民警察部队政治工作部文工团艺术指导王宝社认为,近些年舞剧编导的创新始终没有离开舞蹈本体,这推动舞剧取得了长足发展。他举例说,戏剧是冲突的艺术,编剧选择的题材必须有冲突性,要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的生命价值、反映人性,要通过人与人的对话、冲突,将自然人物关系转化为戏剧性人物关系。“希望理论评论界不仅仅关注那些成功舞剧作品的内容,更要从戏剧结构等角度评析作品,引领创作。”王宝社呼吁。

无论是《只此青绿》以画入舞,将静态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转化为动态舞蹈表演,还是民族舞剧《红楼梦》以清代古画和戏曲服饰为灵感设计出十二金钗云肩,都反映出大众审美的新变化。

黄盈认为,当下的观众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尽管与戏曲、话剧等舞台艺术形式相比,舞剧所表达的内容更为抽象,但舞剧作品在舞台上呈现的美感却能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观众。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看来,舞剧为观众带来的美的体验,来自舞剧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这几年火出圈的舞剧作品,大都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视觉上的创新呈现,比如“青绿腰”用舞者身体模仿《千里江山图》中的山形,体现出大写意式的抒情、极简主义的叙事、动静结合的节奏与虚实相生的气韵,这与中国古典美学相吻合。

黄盈提出,戏剧创作者要重视观众的审美需求,积极拥抱变化,善于用艺术的方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比如,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舞台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我们要创作出优秀的北京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就要发掘出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艺术价值,就要培养用艺术将北京的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的能力。

【责任编辑:李丹萍  编辑:郭韶明】

国风大典邂逅时尚古镇

中国青年报2024-12-17 09:31:55

王英或许很多,但扈三娘少有 | 文史杂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5 16:49:05

家在中轴最美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3 12:45:52

我在协和医学院修文物

中国青年报2024-12-13 06:48:18

比头发丝还细的金银线,如何变身为绝美工艺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2 22:32:23

当农学硕士遇上非遗木偶戏

中国青年报2024-12-13 07:47:11

复旦学生团队用AI打造“彩云小镇”,传播苗族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1 13: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