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澳门科创迎新机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赵安琪
以美景美食吸引全球旅客的澳门,正因科技“出圈”。去年年底,来自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在伦敦开了场研讨会,主角是内地和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科一号”。这是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
此前的2023年5月21日,“澳科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意味着这颗卫星一旦投入使用,将向中国乃至世界提供高精度地球磁场时空数据,为地球物理学、空间天气预报、地质勘探等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突破。
“研讨会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卫星的数据质量非常好,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澳科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可可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介绍,“澳科一号”自2023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持续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目前已绕地球飞行超8000圈,产生近20TB高精度科学数据。
他还透露,研究团队准备在两年后发射“澳科二号”,届时将与“澳科一号”组成星座,提供覆盖全球地球磁场与空间天气的高精度观测数据。
包括“澳科一号”在内,多项科技成果成为彰显澳门高科技实力的新名片。高新技术也是澳门“1+4”产业之一。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23年11月1日公布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在科研方面,澳门科研成果产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广州、深圳及香港,并拥有珠江西岸领先的学术科研基础。澳门高校近10年的科研产出增速较高,由2013年的1423项上升至2022年的7745项,在中医药、航天、生物科技以及集成电路方面的科研成果及水平较为突出。
“卫星的科学设想、方案以及数据应用分析,主要由澳门科学家完成,但如果没有内地科学家、工程师的大力支持,项目很难做成。”在张可可看来,“澳科一号”是“一国两制”下澳门与内地合作、实现科技突破的成功典范。
实际上,“澳科一号”正是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嫦娥系列、天问系列等国家深空探测项目时与内地机构合作的产物。该实验室也是澳门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最年轻的一个。成立6年来,该实验室在协助国家推进深空探测领域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大湾区空间科学发展。
“澳门科技大学是国内较早一批开始进行空间和行星科学研究的机构,在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现在深空探测、行星科学在国内开始变‘热’,内地很多机构都做出了显著的成果。”接触过不少内地科学家的宗秋刚是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告诉记者,得益于2023年2月20日试点实施的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澳门与内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更加便利,“在澳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背景下,我们期望在行星科学领域集结更多力量,让更多人和机构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
截至目前,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以及澳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部落户横琴。截至今年11月,横琴已累计培育孵化港澳青年创业项目898个,其中澳门项目815个。
“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科技部先后批准澳门成立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澳门和横琴一体化发展科技的起点。”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介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成立3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除推出科技发展基金、企业认证等研发配套措施外,还在产业促进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大量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合作区持续出台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及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逐步推进协同澳门科创产业发展。
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主任,李伟农尤其提到横琴的发展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创造条件,合作区持续出台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及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正逐步推进协同澳门科创产业发展。
“横琴现在税收、金融政策、人才规划以及产业(规划发展),都是以琴澳一体化为抓手,澳门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跟横琴一体规划。”在李伟农看来,横琴可以说是澳门自由港物理上、空间上的延伸。他还透露,围绕合作区“四新”产业(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以及现代金融业)发展的琴澳创新产业园(一期)项目很快就会动工,这将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条件。“而科技成果转化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李伟农说。
不限于“四新”产业领域,如今至少有5家澳门企业获得横琴的引导基金支持。“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能让它们走得更远,有更多资本支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发展。”李伟农说,希望这条路跑通后,有越来越多的澳门企业、海外企业,能够到澳门、横琴,“在澳门研发、在横琴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