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在重建中的震区看见向上生长的力量

作者:赵丽梅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12月17日

12月6日,金田村68岁的村民杨忠保在金田草滩新村感恩广场荡秋千。本文图片均由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拍摄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

曾经被上万平方米泥流定格住的西北小村如今又“活”了起来。

短短几个月,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的黄河岸边,一座座新房不断落成,一个崭新的村落——金田草滩新村(以下简称“新村”)建了起来。

一到午饭时间,柏油路上人头攒动,新村烟火气升腾。老人们从新家走出来,穿过村子的感恩广场,就到了幸福食堂,可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去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6.2级地震引发了罕见的泥流灾害,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草滩村成了这个县城人员伤亡最严重的地方。12.9万平方米的土体液化溃散失去稳定,从上游冲下来,形成了223万立方米的泥流,流淌了近3000米,损毁了几十间房屋,造成20名村民不幸遇难。地震之后,所有人都在等待“寒冬”过去。

今年,春暖花开之时,不少原本打算外出务工的人选择了留守,与家人一起重建家园。村民或开始维修加固自家的房屋,或投入新家重建,或等待被泥流淹没的耕地平整出来,种上粮食。

近一年热火朝天的灾后重建工作让小村焕发了生机。民和县副县长、中川乡党委书记付彦龙介绍,这一年,不仅是这两个小村,整个中川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灾群众的房屋维修加固工作已全部完成,受灾严重的村民也已从活动板房搬入了新家,在新居里温暖过冬。

12月6日,草滩村村民何成义和姐夫正从老家搬运旧桌子、沙发等物品到安置房。

在新居温暖过冬

这个冬天,搬进新家是受灾群众最殷切的期盼之一。

金田村68岁村民杨忠保和家人是第一户搬进新村的人家,他和儿子花了两天,才把米面油等家当全部搬过来。

新村每户人家的新房都是独门独院,还有玻璃暖廊,阳光照进来,暖和又惬意。9月的夜晚,杨忠保的腿最先感受到天气的变化,他数着日子,等着新房建成。他选了120平方米的房子,收房后就立刻开始装修,装好顶棚,贴好地板,就搬了进去,“新家热乎多了”。

事实上,失去老房子,杨忠保一直很难释怀。地震那天,他和家人“逃命”的时候,一心只顾着往村广场跑,一根玉米都没拿出来,家里的一切连同整个房子全被淹没了。那是他10年前花了20万元才建起来的房子,这几乎是他半辈子的积蓄。

生活在继续,杨忠保也在往前看。家里有10亩地,今年中秋节前后,他种上了3亩冬麦。等到明年春暖花开,他还打算把新房的外墙装修一下,让房子更漂亮。

11月8日是金田村63岁村民杨昌有要记一辈子的日子,这天,他们一家三口住进了120平方米的房子。他说:“这个房子未来还要传给孙子。”

“住进新家感觉挺好。”杨昌有说,新房的水、电都通了,还有暖廊,比老房子暖和很多,晚上不点炉子,他也觉得没问题。

地震之后,杨昌有一直惦记着老房子,总想回去看看,但老房子处在泥流淹没区的边缘,他需要跨越整片泥流,风险太大,家人不让他去。震后第四天早上,他跑了回去,看到190平方米的房子没被冲垮,但被冲出了一个1.5米的洞,从洞里看过去,院子里面都是泥,接近大门顶部,人只能顺着大门爬进去。

去年,他和妻子在家种了7亩地,有玉米、小麦,一年的收成大概有几千斤,地震前都堆在院子里,也被泥流埋了。畜棚里养的6只羊、1只猪,也都被埋掉了。

今年,杨昌有家里的5亩地被平整出来了,另外两亩地被泥流埋压过后,破坏了土地的性质,不再适合种植。他把那5亩地分成两块分别种上了玉米和小麦。

今年是杨昌有一家三口意外团圆的一年。以前,儿子一般是去县城务工,今年村里的重建工作热火朝天,活儿多了,儿子基本在家附近务工。杨昌有和妻子期待,明年能有个好收成,多攒点钱,给儿子娶个媳妇。

草滩村挨着金田村,此次泥流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两个村的结合处。草滩村53岁村民何成义的兄弟家正处在泥流的主甬道上。泥流袭来,何成义失去了母亲和兄弟。

何成义的老房子处在泥流区较为边缘的位置,一面墙已经垮得不成样了,从墙体侧面发黑的印记还能看出泥流来过的痕迹。12月6日,何成义和姐夫从老家搬运旧桌子、沙发等物品到安置房。第二天,一家人聚在一起祭奠在泥流中去世的亲人。在何成义看来,搬进新房子,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过去的这一年,草滩村100多户人家搬到了新村。草滩村党支部书记何永光忙个不停,从最初的抗震救灾,到让群众在活动板房里过上第一个温暖的冬天,为村民发放各类补贴,到后来的重建家园,再到群众搬迁,保障群众度过又一个温暖的冬天,他的步履一直未停。在何永光看来,搬进新居后,变好的不只是房子,还有配套生活设施,新村配备了超市、菜铺、餐饮、老年活动中心等,最关键的是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壮大。

善举传来“回响”

新村001号住着特殊的一家人,大约1个月前,这一家五口搬进了这个120平方米的新家,免费入住。

按照当地政策,国家给予每户受灾群众16.5万元住房补贴,这意味着村民可以免费入住80平方米的小院,入住120平方米的小院,只需要个人缴纳7万元,入住160平方米的小院,则需缴纳16.5万元。

新村001号的户主是金田村42岁村民张青霞,之所以能免费入住这个大房子,源自他的一个善举。

地震时,泥流擦着张青霞的家过去了,涌过来的泥流淹没了放在家门口的拖拉机和一些农具,还冲走了门外刚收回来不久还没脱粒的玉米。万幸的是,房子没塌,也没进泥巴。

这些是震后第二天早上张青霞才知道的。地震发生的瞬间,他听到外面乱糟糟的,有房子倒塌、电线掉落的声音,还有村民的呼喊声,就是没听到水流的声音。当时,他急得很,带着家人往外跑。他和家人跑上了车,急急忙忙开到两公里外的广场避险,很多人聚集在这里,有人在车上度过一夜,有人在广场烤火到天亮。第二天一早,张青霞回到村里,满眼望去都是泥巴,“几乎全都被淹没了”。

那段时间,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赶到村里,在淤泥里寻找失联人员。夜晚零下十几摄氏度,几米高的泥流被冻得硬邦邦,人可以在上面通行,太阳一出来,就变成了流动的淤泥,踩上一脚,整个人可能立刻陷进去。在救援的过程中,虽然淤泥最外层结了冰,但里层一挖就淌水,挖掘机一边挖,淤泥一边往回涌,如此循环往复,一夜过后,挖掘机被淤泥包围,“冻”在泥里,动弹不得。

救援需要开出新路,避开泥流淹没区,一些没有受损的房屋需要被拆掉,张青霞的家正在救援路线上。乡镇的工作人员找到他说明了情况,并表示:“到时候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安排。”其实张青霞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他明白一点,给生命“让路”是第一位的。

老房子拆迁的那天,张青霞在旁边看着房子一点一点被放倒。七八年前,张青霞花了近30万元才建起了老房子,靠的是这些年他在拉萨、青海玉树等地做瓦工,一点一点攒钱。他说,两三辈人一直住在那里,自然舍不得,天灾面前没办法,“救人最要紧”。

善举传来了“回响”。金田村有3户人家像张青霞一样,为救援“让路”,拆掉了自家未受损的房子。经过救援人员和群众共同努力,找到了所有失联人员。金田草滩村地震灾害避让搬迁安置项目的新房建好后,当地决定为3户人家免费提供120平方米的新房。中川乡的一名乡干部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免除他们的7万元,是为奖励他们的善举。”

12月6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金田村、草滩村被泥流影响的土地已被还原出来。

最紧张的一年

房子是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大事、要事,解决住房问题自然成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民和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杨元庆同很多当地的干部想法一致:“不能让群众再在板房里面过一个冬天。”

民和县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灾难。杨元庆介绍,地震导致该县21个乡镇2.1万户9.2万人受灾,这占据全县总人口的20.9%,1.95万户农房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27.33亿元。

今年,民和县确定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达到132项,总投资31.78亿元。杨元庆表示,这样的投资规模在民和县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对民和县来说也是一个发展机遇。

过去的一年是民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孙亮亮任职生涯里最紧张的一年,因为身上扛着264户人家的新房和11栋公共建筑以及相关管网的建设任务,他说:“从没感到肩上责任这么大。”

地震发生后,孙亮亮与同事赶到了草滩村,查看房屋受损情况。当时,他看到,一些农房的墙体出现了裂缝,附属用房的屋顶发生了坍塌。由于民和县房屋受损量巨大,1000多人前前后后用了20多天完成了房屋安全鉴定,被鉴定为B、C、D级危房的房屋有22824套。

春天来了,房屋被评定为B、C级危房的村民开始对自家的房子进行维修加固,D级危房则需要重建。这个西北小县城近几个月的火热建设场景是这样的:一边是上千户甚至上万户人家同时修缮自家的房屋,村路上拉建材的车接连不断;另一边是建筑公司进场,火力全开,加速为老百姓建新房。

要在几个月内完成这些房屋的建造,面临着多重挑战:人手不足、材料短缺以及雨季影响等。孙亮亮介绍,一场大雨可能会导致3天无法正常施工。冬天来之前,要让老百姓住进去,他们只能倒排工期。从项目开工到完工,孙亮亮绝大多数时间守在现场,早上提出今日任务,到了晚上复核是否完成,就这样一天推着一天往前走。今年10月,他们提前完工。为了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建筑施工单位的利润空间一直在压缩,最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新房的建设成本控制在了1900元/平方米。

这一年,孙亮亮切实看到了老百姓的变化,从建设初期到房子落成,有老百姓对工程质量不放心,为此,他们还专门设置了工地开放日,这也没能完全打消老百姓的疑虑。直到老百姓装修完住进去,他们的态度才发生了转变,很多人对新房非常满意。现在孙亮亮一到村民的家里,村民就拽着他,一定要留他吃饭。

“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第二个冬天不在板房里过。”杨元庆介绍,截至目前,民和县127项灾后重建公建项目已全部完工,22824户受损农房已全部竣工验收,并回迁入住。自主分散搬迁安置246户已全部完工并入住。上楼安置963户,其中购置商品房安置的119户全部签订购房合同或办理产权证;购买保障房安置844户已全部选房交房,正在装修的有254户。集中搬迁安置1407户均已完工并交房,705户正在装修。

12月6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金田草滩新村的老人们在幸福食堂吃午饭。

奔赴新生活

当前,新村不少人正在加班加点装修,他们要赶在新年前住进新房,在新居开始新生活。

村里的老人没被遗忘。12月2日,新村的幸福食堂正式投运,一到中午,就有40-50名老人来这里吃饭。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吃饭。付彦龙介绍,两个村有130多名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新村在谋划之初,就把老年人的需求纳入了考虑,幸福食堂就是为了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

中川乡应急管理局的青年工作人员王涛说,这一年,村民大都在忙着建房子,外出务工的人少了,留在村子的人生活压力比较大。因此,国家为他们发放了应急期的救助资金和过渡期的补贴,给了这些受灾群众很大的帮助。

近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下达52.7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保障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金田村、草滩村等民和县的一些受灾群众也将很快领到这笔冬春救助补贴。

当前,新村的感恩广场建设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付彦龙说,将广场取名为感恩广场是村民共同的想法,也是老百姓的心声。感恩广场将于12月18日左右正式揭幕。付彦龙说:“届时整个村子就完全投入新的生活当中,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这一年,付彦龙发现,老百姓的精神状态变化尤其大。受灾初期,一些村民接受不了家人的离去,经过近一年的灾后重建,村民顺利搬进新家,人们逐渐走出了“阴霾”,露出了笑容。

产业兴旺是老百姓的立足之本。他说,当地将坚持灾后重建和产业发展两手抓,将配套建设养殖场项目,让村民可以实现“一户一圈”,实现种植和养殖两手抓,钱袋子变得更鼓。

村子的新发展还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融入。今年,中川乡引进了一些大学生到村任职。

土地是农民的“饭碗”,他们迫切希望农田尽快恢复。民和县素有“高原粮仓”之称,是青海省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之一。地震时,泥流沿着沟道往下冲,冲毁了沿线的沟渠,也淹没了沿途上百亩农田。金田村和草滩村有不少高标准农田,这在青海并不多见。

春天来了,原来的救援人员变成了工程治理人员,又进了村。中国安能第二工程局民和砂涌灾害治理项目负责人黄维亮介绍,两个村有近400亩土地受到影响。他们先对塌陷区进行了清淤和土地平整,尽可能把这些土地恢复成耕地。塌陷区存在8-12米高差,他们就对边坡进行削方减载,在坡角下采取了石笼子护角,保持边坡稳定,防止边坡下切。在对沟道清淤之后,在沟道内设置了5座拦挡坝,拦挡坝中间设置了泄水孔,拦物源不拦水,水可以顺着排涝槽顺利排泄到下游的沟道里,后续物源再受到扰动时,“我们就可以把它拦住”。

黄维亮介绍,经过治理,村子的淤泥已经全部被拉走了,土地平整了,村子的公路也露了出来,安全风险也已经消除了。目前,治理工程全部实施完毕,200多亩农田也恢复了。

今年,一直待在村里的张青霞却格外忙碌,村里到处都在修房子,活儿多了起来,人手紧张,他流转于各个工地,在老家挣的钱与去外面打工差不多,还能和家人在一起。

家里还有五六亩地,明年春暖花开,张青霞准备种上玉米、麦子,然后继续出去打工,养家糊口。

正如重建中的震区正在“向上生长”,杨忠保家的冬麦也正在向上生长,快有10厘米高了。等到开春,他还要再种上两亩油菜。他说,等到油菜花开时,在太阳下金灿灿的,好看得很。

【责任编辑:潘圆,宁迪,王国强  编辑:朱宏利】

王英或许很多,但扈三娘少有 | 文史杂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5 16:49:05

家在中轴最美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3 12:45:52

我在协和医学院修文物

中国青年报2024-12-13 06:48:18

比头发丝还细的金银线,如何变身为绝美工艺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2 22:32:23

当农学硕士遇上非遗木偶戏

中国青年报2024-12-13 07:47:11

复旦学生团队用AI打造“彩云小镇”,传播苗族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1 13:54:18

当更多青年影人来到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2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