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油田装上智慧大脑
清华大学 周雨萌
“以前一线井站有异常情况,人要到现场去,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现在通过屏幕、摄像头就可以直接看到现场,一目了然。”站在面积超25平米的指挥大屏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濮城采油厂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魏超勇,向全国大学生新闻实践营中前来参观的清华学子讲起数字技术的“超能力”。
在宽敞明亮的指挥中心,智慧大屏几乎覆盖整面墙壁,屏上可随时切换各点位油井的实时生产画面。技术分析、异常管理、生产协调、生产监控等工位上,在岗人员通过电脑远程监控、下达指令,键盘敲击声偶尔夹杂着对讲机与电话的实时沟通。
近年来,中原油田响应能源建设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号召,不断推进大数据建设与数据化改造油田生产。2024年7月11日,优化升级的PCS1.5系统(油气生产信息化平台)在濮城采油厂正式运行。8月,PCS1.5系统实现中原油田东濮老区全覆盖。这一油气生产信息化平台被誉为“智能版的最强大脑”,遇到异常情况会自动报警,远程即可操作解决。从前需要一小时的管线穿孔前期处置,现在只需五分钟。这对一直依靠人工的石油工人来说,不亚于“飞跃式”进展。
已在中原油田工作14年的魏超勇,经历了从采油一线人员、到技术人员再到管理人员的转变,同时见证了中原油田数字化试点、推广、提升的全过程。在与油田数字化共同成长的过程中,魏超勇最大的感受就是“省事”“高效”。他提到,以前现场人员发现情况后通常是电话沟通,层层汇报、来回沟通都是常事,有时还会出现电话占线、联系不上负责人的情况。
而新上线的PCS1.5系统实现了“生产指挥一张图”,为异常情况处理提供了“一键响应”机制,后台智能语音向所有相关负责人同时拨打电话。“点完一键响应后所有人都通知到了,如果第一时间没接通,平台还会反复拨打。”魏超勇介绍。
在濮城采油厂厂长朱彦群看来,“生产指挥中心是整个濮城采油厂的中枢”。一方面,生产指挥中心需要实时监控油田生产作业的运行状态和各数据指标,在出现异常时指挥协调各部门解决;另一方面,生产指挥中心需要统筹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确保成果、指令的有效落地,堪称濮城采油厂的“最强大脑”。
过去,作业指标监测、异常情况处置等环节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工作量繁琐、效率低下;记录的数据只停留在单一区块,难以和其他采油区互通、共连,信息化、智能化,是老油田的必走之路。
围绕这一时代要求,油田在信息技术与管理体系两大板块不断开展攻关突破,不仅引入PCS1.5系统、视频监控系统、SCADA系统软件,分别负责数据监测预警、监控现场和集输站场数据检测功能,也完成了采油区到厂级指挥中心的体系整合,最终实现“内外操一体化”生产体系建设。
“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支出、提升本质安全,是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濮城采油厂党委书记朱中伟用“元、古、整、红、新”五个字高度概括濮城采油厂的历史与发展。其中的“新”字,就是企业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模式。据了解,数字化改造后,采油管理区减少了动液面录取、注水井油套压录取等操作47项,人员实操工作量压减了29%。
未来,通过技术不断更新迭代,老油田将继续迸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