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卫11储气库:“迎峰”送暖,“底气”满仓

作者:吕娅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12月03日

清华大学 吕娅霆

每年冬季,广袤的华北平原有数十亿平方米的供暖面积需要充足的能源保障。当人们满心期待温暖来临之时,其背后的保障力量来自何处?作为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储气库群的“主力军”,卫11储气库有序为华北地区群众温暖过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卫11储气库航拍图。刘佃君/摄

地下储气库是一种将长输管道输送的商品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人工气田或气藏,主要功能是实施天然气储备,即用储气设施将低峰时期输气系统中的富余气量储存起来,在用气高峰时采出来以补充供气量并保证连续供气。其运作以年为周期,按“冬春采气,夏秋注气”完成天然气储备工作,因而也被称为天然气工业的“粮仓”。为响应2020年“着力增强能源储备能力”的国家政策号召,中原油田自2021年陆续建成卫11、文13西、白9、清溪、文24等5座地下储气库。

中原油田储气库管理中心生产指挥中心主任白冰把储气库的调峰保供工作比喻为“发工资就要存银行”。他解释道,我国每年生产和进口的天然气供货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作为发电和供暖的主要燃料,天然气需求量并非按时间平均分配。“夏天用气少、冬天用气多,我们把夏天用不了的天然气存起来,就像月初发的工资先存起来一部分,才不会有‘月光’的困难。”白冰说。

“就现在整个国家行情来说,每年能够在冬季用气高峰保证正常供应,其中储气库做了很大的贡献。”储气库管理中心生产运维中心副主任张健对中原油田储气库群保障华北供暖季很有信心。截至2024年9月3日,卫11储气库第三个注气期圆满完成,当期注气量超3.1亿立方米,注气完成率达100%,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基础目标。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卫11储气库的吸收塔和缓冲罐。吕娅霆/摄

“我们不生产天然气,我们只是天然气的搬运工。”白冰套用一句广告词生动地介绍。原来,这个被称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储转中心和天然气管网联结枢纽,其上端是国内天然气产区和国外进口天然气输送管道。

将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天然气资源进行存储和运送,安全始终是无法规避的最关键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要保障输送天然气的质量合规、使用安全;二是储气库操作规范、保障储气库能源与人员安全。

要评估输送天然气的质量如何,首先需要了解天然气注入与采出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技术步骤。每年的4月到10月是注气期,天然气主要靠压缩机的加压操作以类似“打气筒”的原理注入地下。而到了冬季采气期,采集出来的气体往往会带有地层水或其他杂质,直接输送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采气期会用到我们的核心设备吸收塔,保证输送的气体纯净、安全。”卫11储气库副经理刘铁英说。

储气库工作人员也在全力保障天然气存储和操作安全。为全面落实注采运行指标要求,储气库管理中心结合历史注气运行经验开展气藏动态及达容达产分析,科学编制注气方案,合理优化注气开井数量,加密开展注采井、压缩机关键设备及管道巡检运维管理,动态识别风险,加密开展设备管道、仪器仪表等重点部位巡查,全方位管控风险。

今年是邢占来到卫11储气库担任操作员的第一年,相较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他更重视实践中学到的经验。他说:“对储气库来说,安全太重要了。当然对操作人员来说,安全也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断跟着带教师傅摸清楚站内的各个流程,才能明白哪里容易泄漏、哪里容易出现问题,这都是需要一步步完成的积累。”

“每年的保供季,一旦设备出现异常问题,我们都会分析数据,查找原因。”刘铁英说。

张健也认为,采气期相比注气期要面临的环境更加恶劣,对操作人员来说是难忘的感受,“我上学的时候最喜欢下雪,工作之后最怕的就是下雪,巡检和维护的难度大。”

近年来,为了应对恶劣天气、减轻工作强度,中原油田储气库群也在大力推动智能化改革。就设备巡检而言,传统方式需要完全通过人力携带相关仪器设备对阀门进行操作,而现在储气库有了无人机、机器人,部分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与难度。同样于今年来到卫11储气库的操作员邓军表示,“有了智能机器的辅助,一方面更加安全,另一方面我们的操作也更加便捷。”

与以往冬天相比不变的是,供暖季中,卫11储气库采取倒班制度,要求以不同人员轮值的方式,保证所有技术和操作岗位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必须有人在岗。张健将这种工作方式称作“机防+人防”,“在机器达不到的领域,我们人工肯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能够温暖这么广袤的平原,当然需要有人筑起坚固的能源防线。”

【责任编辑:陈凤莉  编辑:陈凤莉】

新人结“新”婚

中国青年报2024-12-04 08:05:06

“光明影院”在32个省份上线,提供无障碍影片210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2 13:13:48

跋山涉水踏勘文物,他们在路上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6:44

2024,阅读依然带给人“走向世界”的底气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7:42

不能沦为电子媒介的“人肉电池”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7:07

“文影结合”的年代故事,教我好好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11-28 22:31:51

00后“守艺人”指尖的浪漫与传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20 11: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