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十多年间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近6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今年是卫生健康对口援藏30周年,“在中央和各地的帮助下,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系统通过不懈的努力,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成倍下降,人均预期寿命在10多年的时间增长了近6岁,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财务司司长、乡村振兴办主任刘魁说。
30年来,数万名医务工作者参与援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侯新琳便是其中的一位。2016年,侯新琳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援助时,“他们当时的儿科虽然已经是西藏体量最大的儿科,但主要还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对于一些特别的危重症救治能力尚有不足,有一些新的技术开展得也并不是特别多。”
侯新琳刚去不久就遇到一个3岁的患儿,上唇破裂后一直流血,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救治时已经是重度贫血,当地的医生不能确诊是什么病。“我们‘组团式’援藏的专家们很快就给他确诊了,是血友病,一个血液系统疾病。”侯新琳说,这是西藏第一次诊断血友病。
经过多年援藏,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已经成为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诊治中心,所有在西藏的得了血友病的孩子都能得到最规范、有效、系统并且长期的优质医疗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对口支援省市共投入资金超过300亿元,支持西藏卫生健康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西藏已经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布局较为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15年,中组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12个省份的182家医院,共同实施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支援西藏21家医院。与以往常见的支援方式相比,“组团式”援藏牵头协调由党委组织部门负责,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医务人员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在以往的诊疗技术和专家为主的基础上,“组团式”援藏还增加了医院管理人才,目的是帮助受援医院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的管理制度。援助方式从一家医院帮扶一家医院,变成了多家医院帮扶一家医院,实行“以院包科”(一家医院承包一个科室),“以市包县”(一个地市承包一个县)。
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2015年以来,广东组织10批245名医疗专家“组团式”援藏,培训培养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26名、医疗骨干87名,累计310项新技术填补医疗技术空白,“实现市县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全覆盖,推动林芝市医疗服务能力和医院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广东省支援西藏新疆和对口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级巡视员矫军在回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问时说。
与30年前相比,西藏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由1198个增加到1821个,床位数由5600多张增至2.2万张,每千人口的执业(助理)医师人数由1.9人增至3.3人。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珞表示,经过不懈的努力,西藏居民的健康水平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1/10以下。
直到现在,侯新琳的微信头像还是在西藏拍摄的照片,“虽然我在西藏只待了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回到北京后,我们北大医院跟西藏的故事还在一直持续。”侯新琳说,“我们儿科已经连续9年参与援藏工作,每年派出不同专业的大夫进藏,所以我们京藏两家医院,以及两家医院的儿科就像一家人。”
借助现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北大医院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每周都会开展线上疑难病例的讨论和会诊。侯新琳的专业特长是新生儿脑损伤,让侯新琳印象深刻的是,一年多前,1岁多的阿邦甲(音)频繁呕吐,西藏当地医生说患儿可能是消化系统不好。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做了影像学头颅核磁检查后,通过远程会诊发现,患儿整个左脑长了个很大的肿瘤。
确诊以后,阿邦甲(音)很快就做了手术。现在,阿邦甲(音)小朋友恢复得非常好。今年8月份,侯新琳去拉萨时去看望了阿邦甲(音)。现在已经3岁的阿邦甲(音)上幼儿园了,“我看到他开开心心地满地跑,又玩儿又闹又开心,我感觉特别的幸福和特别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