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受访者坦承无差别电子囤物令自己陷入信息过载窘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对任何搞笑的表情包都没有抵抗力,看到有意思的内容和资源也都会一键收藏,但其实很多收藏起来的内容后来都没再看过一眼。” 陕西的职场青年吴宇智告诉记者,电子囤积让他很上瘾,“而且一旦找不到过往收藏的内容,我就会有一种无力感,可还是控制不住地继续收藏。”
热衷于数字囤积会带来哪些影响?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3%的受访者坦言无差别电子囤物令自己陷入信息过载的窘境。66.9%的受访者感觉囤积替代了大脑主动记忆,感知力被弱化。
“我的内存快要‘爆炸’了,这种感觉一点也不好。就像我住在一个房间里,各个角落塞满了东西,让我有种呼吸不畅的感觉,而且找起东西来很费力气。” 吴宇智说。
调查中,69.3%的受访者坦言,无差别电子囤物令自己陷入信息过载的窘境。
华中师范大学硕博连读生吴旭瑶,专注于研究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数字囤积是其研究的重点方向。吴旭瑶表示,当个体感受到储存的数字材料超过了自身承受能力和范围的时候,就会感到有压力。“当前,国外学界也在研究数字囤积行为是否达到了心理健康障碍的评判标准,以及与食物囤积是否能够归为一类。目前来说,我更倾向把数字囤积行为看作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倾向。”
宁夏大学研究生谢梦也喜欢进行数字囤积。她坦言,过多的电子囤积确实给她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很多资源当初存下时都是为了之后有空能好好地去学习,可最后大部分都没有真正吸纳为自己的知识,这让我有虚度了光阴的感觉。”
虽然电子囤积行为给吴宇智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他觉得也要看到好的一面。“刷手机的过程中还能收藏一些内容,这要比单纯玩手机强多了。”他说,有次想了解如何炒菜,就把过往收藏的攻略都找出来看了下,然后很快就总结出了一个操作简单又好吃的步骤,“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爱收藏东西还是能发挥一点作用的。”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王雨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自己进行电子囤积的感受,“记录过往对我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回看过去的点滴实在是太美妙了。所以我还是会坚持囤积生活中的这些痕迹,但会注意囤积的‘度’。”
大量的电子囤物带来哪些影响?66.9%的受访者表示囤积替代了大脑主动记忆,感知力被弱化,52.6%的受访者吐槽增加整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49.6%的受访者表示心理产生依赖加重拖延,总想“留待日后”。
另外,40.2%的受访者认为建立了个人“电子博物馆”,有成就感,21.2%的受访者认为助力实现自我提升。
吴旭瑶分析,人们产生数字囤积行为最初的动机是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所以囤积行为满足了很多人实际的心理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消极影响。“所谓‘用进废退’,很多人觉得,保存了需要时就能找到,减轻了记忆负担,但其实反而会造成记忆力的衰退。时间久了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记不清东西了,只能借助外在设备去记录查询。此外,存的东西越多,想要快速精准地找到需求目标就会越难,从而产生认知负荷,做事效率也会下降。”
受访者中,05后占1.4%,00后占26.3%,95后占27.2%,90后占27.5%,85后占17.6%。男性占41.1%,女性占58.9%。
(孙丽萍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