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鲁一凡:用影像为母亲河写一首长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武汉科技大学 邹逸凡 武汉大学 王颖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俞希)“这里是湖北省咸宁市淦河的朱家桥!”“南来的北往的,都是为咸宁捧场的!”62岁的摄影师鲁一凡创作的短视频中,从来不缺少关于咸宁这座城市的内容,以及咸宁人民的“母亲河”——淦河的故事。
谈到淦河,从小生活在河水边的鲁一凡眼睛都是亮的。他出生在淦河下游的向阳湖镇斩关村,这里西临西凉湖,东有斧头湖,是一个传统的渔村,一家人以捕鱼耕田为业。
“长在淦河边,一年四季靠水而活,吃着淦河水长大。”鲁一凡5岁就无师自通,在河里学会游泳;7岁开始放牛、挑水草;放学回来便在河边捕鱼摸虾,时不时饭桌上会出现喷香的鳝丝……夏季采菱角、藕带、莲子,秋冬便挖藕,长藕成为一家人冬日里暖心暖胃的一桌盛宴。那时的他,常在心里疑惑:“这条母亲河从何而来?”生长在淦河尾的他,渴望有一天去看看淦河的源头。
步入社会后,鲁一凡由于工作需要接触到摄影,从此便爱上“影像的艺术”。想起哺育自己长大的母亲河,他便将自己的镜头对准淦河,一有空就“满河跑”。途中,他发现沿岸一些古建筑岌岌可危,便用镜头留存了包括钱亦石故居、钱瑛故居、何功伟故居等的珍贵影像。2017年至2019年,他带着相机从淦河源头开始,走遍了淦河的每一座古桥,系统记录了这些桥的历史、结构、材质等相关信息,后来这些照片基本都被纳入到《咸安区地名画册》中。
2023年,因关注到鲁一凡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的解说淦河的系列短视频作品,咸宁市河长办邀请他担任淦河“民间河长”。“没想到,退休的我还多了个‘官’,我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
同年8月起,鲁一凡每个月都会和住建、水利、农业等部门开展例行的徒步巡河,用镜头取证,记录下影响淦河水质水体、破坏淦河水生态环境的一切行为,方便相关部门督办整治。
“起初我不大适应——淦河美啊,随手一拍都是美景!”对于一双习惯了发现美的眼睛,去刻意寻找河流存在的问题的确需要时间去适应。而经过一年多的徒步巡河,现在的他多了一个职业反应,“一眼就能发现问题”。
62岁的鲁一凡每回巡河都冲锋在前,手中的拍摄设备就如同他作战的“武器”。然而河岸杂草丛生,许多河段偏僻湿滑,对于一个六旬老人而言,行路总是有些艰难。在聚贤桥河段巡河时,鲁一凡惊喜于木桥经受岁月洗礼的美丽模样,想要拍下木桥的全貌,于是跑到更高远的位置。在全神贯注拍摄时,因一时不慎,他从石阶上摔倒,头栽地倒在地上,下过雨的泥泞土地上,他下意识地护好自己的相机。他被扶起后,大家都劝他返程,而他只是笑笑,拍拍身上的泥土,说自己没事,要继续巡查。
据鲁一凡回忆,过去数十年的摄影经历中,有时他也会发现河流污染脏乱的问题:“经济高速发展却不注重环保,有的厂家直接向淦河排污,把这么漂亮的河流全弄黑了。”但那时,他只能通过舆论监督、参展参赛等形式,以长期记录的方式试图引起社会的关注。近年,随着河湖长制的推行,淦河的生态环境正在一年年变好,河水变清了变绿了,垃圾不见了,排污口也取缔了。淦河正逐渐接近鲁一凡儿时记忆中的模样,淦河两岸居民们爱河护河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鲁一凡已经走过淦河12条主要支流和途经的每一座古桥,他说,“鲁”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一条“鱼”。而他这条“鱼”从淦河下游的斧头湖一路洄游,历经五十多年,终于游到了梦中的淦河之源。存储卡中十几个G的摄影作品是他一路心血的见证,汇成他写给母亲河的一首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