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法新技“绣”瓷都
本报记者 颉亚珍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
作为千年瓷都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的江西景德镇,传承了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瓷业体系及文化遗存。
然而,8年前,当南昌姑娘小吴和父母满怀憧憬奔赴而去时,她却失望了,“找不到瓷都的气象。”今年11月18日,她因工作再赴景德镇,惊喜地对记者感叹:“变化太大了,现在这样才是瓷都该有的样子,尤其是陶阳里,一进来,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坐落于景德镇市珠山区的陶阳里,涵盖108条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自古以来就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中心。景德镇陶文旅集团总经理熊洪华说:“故宫90%的藏瓷烧制于此,这里保留了景德镇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为了更好地保护景德镇独特的瓷貌与瓷韵,2019年,中建一局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0.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含民居街区修缮、古城市政里弄镇历史文化遗址加固以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
如今,行走在陶阳里,道上,老旧窑砖竖铺,彷如岁月的脉络;墙上,红里带黑的砖与白而发黄的灰交错,沧桑厚重,古城旧貌让人产生穿越之感,历史的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我们修缮街区时,采用夹心构造法,只用现代技术处理墙体中间层,达到稳固、保温的目的,对内外墙面的破旧墙皮、原始喷漆、铸铁构件等能保尽保。已经缺失的部分就参考附近墙体,用遗留的旧窑砖填补,让它与原墙体一模一样。”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执行经理吕小龙介绍,整砖上墙、碎砖落地,路面同样使用大量数百年前的原始窑砖,“平均每平方米大约铺设了140多块大小不一的砖块,有的还带有釉面,让视觉更加丰富。”
里弄民居纵横间,一座大型建筑令人眼前一亮——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这座全球首个采用复杂双曲面结构的建筑,由8个拱体组成,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蛋形窑,利用砖的收分错位、借助重力建造而成,其砖的艺术更令人赞叹。
博物馆拱形墙,观之,严丝合缝;触之,平滑顺畅。中建一局古建分公司技术总工李亨通笑道:“我们搜集了90万块老窑砖,制成了190万块响砖、窑汗砖、基砖等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的仿旧砖块,进行了11次样板实验,反复调整各种砖的比例和位置,手工砌垒时通过BIM+MR、放线机器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全过程监控,这才确保了拱形墙弧度的平滑度。”体现了“每一平方厘米都不相同”建筑美学的御窑博物馆,2020年被评为全球十佳博物馆,2021年获得“建筑界奥斯卡”大奖。
陶阳里有1127栋建于明朝、清朝中晚期及近代时期的民居,得益于“一栋一案”专属修缮策略,一路看来,各有特点、并无雷同,唯有许多柱子有黑有黄,如出一辙。面对记者疑问,李亨通解释,这些建筑都是传统穿斗式木梁柱结构,以大木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但因年代久远,部分木构件腐朽、开裂、损坏,严重影响建筑的结构稳定。“我们采用‘不落架’修缮方式,保留符合结构安全支撑条件的原始木材和结构,抽换有问题的木材,通过‘偷梁换柱’,既保持了原有风貌,又保证了安全。”
行至“杨华里”,“非遗传承里弄”的牌子瞬间吸睛。走进细看,100多米长的小弄里,竟分布着粉彩、玲珑、颜色釉、釉里红、青花等店铺,一件件美轮美奂的陶制品,让人流连忘返。
“丰盈文化始终是改造升级的重点,我们合理布置各类业态,实现多业态有机融合,让陶阳里焕发新生。”吕小龙说,这里既有文化小微企业办公区和市井体验片区,又有涵盖休闲、餐饮、公共服务等功能的消费区,还有展现千年陶瓷史的御窑博物馆及御窑厂遗址片区。越来越多的瓷器手工技艺传承人、“景漂”和从事手工制瓷的国际友人纷至沓来,用各式各样的陶瓷产品为非遗传承事业输送新鲜血液,不断激活陶瓷文化生命力。
砖“绣”肌理,木“绣”骨骼,专属方案“绣”记忆,丰富业态“绣”新生——改造后的陶阳里,不仅保留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还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江西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王宜华欣喜地表示:“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修复历史文化街区,让古老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统计,2023年,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总计44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7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