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名家天团足迹为何能深入上海城市肌理

作者:卢倩蓉 邢晓芳 来源:文汇报2024年11月22日

本报实习生 卢倩蓉

记者 邢晓芳


包括刚刚惊艳亮相闭幕音乐会的慕尼黑爱乐乐团在内,上海各大剧院的舞台上,音乐、舞蹈、戏剧领域的名家天团一周内接踵而来,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闭幕周”内达成名家天团“含金量”加速跑。更值得回味的是,这些名团的“在沪足迹”并非剧场和酒店之间的“两点一线”,而是遍布社区、商圈、学校,深入到了城市的肌理中。从蜻蜓点水式的“过沪”到如今的转变,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过境式”演出已成过去式

      

囿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名团巡演到各地,往往都是演一下就撤的“过境式”。名团的文化底蕴、艺术素养和品牌价值,根本无法充分展现,更遑论给当地文化事业带去干货。艺术节今年会同各大经纪公司、主承办剧院,因“团”制宜,充分挖掘了名团身上的潜力,赋能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今年艺术节来的“天团”群,几乎都在上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通过公开彩排观摩、演前导赏甚至“海选”参演,他们加强了和本地观众的互动。被中国乐迷昵称为“胖葱”的当红指挥家尼尔森斯出现在东方艺术中心的彩排现场时,不少报名前来观摩的乐迷窃窃私语,“怎么变‘瘦葱’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这位人气指挥率领的“古典天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沪活动,被很多其他地方乐迷羡慕——近距离接触、深层次了解,让其参演本届艺术节的两场音乐会变得含金量十足。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在前滩31演艺中心的《舞姬》,吸引了大量专业观众和资深舞迷;除了导赏和观摩之外,40位学芭蕾的小学生被选作“临时”群演加入到了《舞姬》舞台中,带队老师项阳激动地说:“在我们学跳舞的年代,这样的机会想都不敢想!”


通过深入的业界交流、文化感受及体验之旅,他们诠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此前到访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家在沪驻演期间,在上海爱乐乐团开设大师课之余,忙着逛博物馆、吃火锅,还有人感受昆曲文化后开始学习竹笛;艾夫曼芭蕾舞团为来自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师生们进行了专业指导;北京人艺在上海长达一个月的驻演引发轰动,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表示,“留下的艺术话题不会结束,会产生丰富的艺术思想成果”,“爱上在上海乘地铁”的艺术家杨立新则说,上海观众专注和细腻的临场反应,也滋养着演员们。

      

      识货的观众和成熟的市场提供坚实支撑


名家名团的“足迹”改变,得益于包括艺术节在内的演艺机构的专业度,也得益于庞大艺术爱好者群体的熟知度,他们共同构成了上海演艺市场的成熟度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上海观众对艺术的了解程度,让名团惊叹。11月16日晚,有“全球最佳布鲁克纳作品诠释者”之誉的慕尼黑爱乐乐团,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奏响著名的《第八交响曲》,现场“磅礴宏大得让人战栗”,在社交媒体上好评如潮。上海观众的反应,让乐团团长保罗·穆勒开心地逢人便说自己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发现“懂经”的上海乐迷居然有一个专门的“布鲁克纳社区”,“今年的上海之旅,会成为乐团不会忘却的美好记忆”。


到上海看顶尖名团,已成观众共识。在世界顶级芭蕾舞团的榜单上,无论是六大还是十大,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总是榜上有名。在这个秋天,这对“双生花”罕见地同时出现在上海的舞台上。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将“镇团之宝”《斯巴达克斯》带到了上海大剧院,尽显男性之阳刚;随后几天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则在前滩31演艺中心奉上“看家大戏”《舞姬》,极尽女性之柔美。不远万里,俄罗斯“芭蕾双星”在上海巅峰对决,被不少观众称为“有生之年”系列。两支顶流接踵而至,也掀起了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第一波舞蹈高潮。日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因两支舞团特地飞到上海的海内外舞迷,不在少数。社交媒体上,关于两团的比较和讨论,络绎不绝。


上海专业的演出机构,为名团提供了专业、严谨的发展可能。中国是全球演艺事业发展神速的广阔市场,上海市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重视人文服务、重视契约精神,都为它赢得了大量的“名团回头客”。兼任俄罗斯“芭蕾双星”掌舵人的捷杰耶夫是艺术节的老朋友,所以他将上任后的两大团海外巡演首站,就选在了上海。备受海内外关注的“柏林爱乐在上海”,艺术节团队从谈判到落地,再到细节保障,都体现了高度的专业度和执行力。第四次来沪的柏林爱乐把在中国的首次驻演献给了上海,最终经过谈判,整个行程和曲目均为上海“深度定制”,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


      创新意识为演艺之都赢未来

      

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的品格,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本届艺术节名家名团来沪“足迹”的改变,背后是立足上海这座创新大城的艺术节,或主动出击或顺势而为的新思路、新探索,这也有望让新形势下的国际演艺市场,未来在上海交出更多的新方案。


今年艺术节包括伦敦交响乐团、蒙特卡洛芭蕾舞团都将中国乃至亚洲“唯一一站”放在了上海,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为“一部戏奔赴一座城”。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斯巴达克斯》有且仅有上海一站,导致不少观众拖着行李箱从全国各地赶来上海。来自北京的“莫迷”王畅说自己“毫不犹豫就买了高铁票”,“相比巡演频率更高的马林斯基,莫大在中国现身的次数屈指可数,有机会一定要看”。


上海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杨佳露透露,未来这样的“独家资源”有望越来越多,明年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年,赛后的获奖者音乐会在中国的唯一一站,已确定安排在了上海,相关机构在艺术节的国际演艺大会上已完成签约。


即便不是“唯一”站,上海舞台的“新鲜度”也深受观众好评。今年刚刚在2024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的“柴赛冠军”亚历山大·康托洛夫,马不停蹄从雨中的巴黎转场上海,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完成了自己的中国首秀。皮娜·鲍什编导的《春之祭》非洲版,在艺术节完成了中国首演,来自12个非洲国家的35位顶尖舞者共同呈现这部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吸引了国际舞蹈界的关注,也让全国观众都来赶场,3场演出开票当天即售罄,39%的观众为跨省购票。新鲜的艺术血液,带来了新鲜的感受,让艺术家和观众共同感受到艺术力量的触达能力,也让名家名团在上海的“足迹”,走得更深入、更丰富。


日新月异的上海,和矢志创新的艺术节,也将一直与国际名家名团们相互赋能,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平台的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责任编辑:李丹萍  编辑: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