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青春非遗

这群大学生让非遗“被看见”

作者:李怡蒙 姜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11月16日

    在西北广袤的蓝天之下、高原之间,黄河千年奔流,见证着从古到今蕴藏于民间的鲜活创造力,甘肃众多鲜明灿烂却又默默无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璀璨的丝线织出流光溢彩的文化锦缎,每一个针脚都是一段诉说。

    “被看见”是第一步。在甘肃省兰州市,一群大学生正承担起光阴的信使角色,把这些古老的诉说呈现给更多Z世代年轻人。这就是由兰州大学新闻传播专业22级与23级的一群本科生组成的“潮遗乡创 数韵东方”数艺文化传播工作室。

    线下当老师,大手拉小手

    潮遗乡创工作室曾联合甘肃省文旅厅、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敦煌艺术馆、兰州市少儿图书馆、兰州市渭源路社区工作站先后开展驻馆“非遗文化我宣讲”、“非遗国粹”传统文化进校园青少年科普活动,深入图书馆、社区、媒体及文艺院团,参与的中、小学生及家长共3200人左右。

    工作室成员每次会带8-10名孩子参加活动,年龄段从幼儿园到初中生都有。“我们会带他们穿着汉服去博物馆、艺术馆。令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去敦煌艺术馆,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穿着黑红色的很帅气的飞鱼服,他被馆中等比例复原的莫高窟第220窟吸引了,干脆躺在地上看馆室顶部的画。”2023级新闻学专业的方虹乔说。

    其他小朋友对实物展出(如馆中“壁上丹青”版块展出的彩色泥塑雕刻)和数字科技(如AI互动电子展板)非常感兴趣,这给了工作室成员许多启发。

    “我们请了两位小朋友做了几期非遗小课堂视频的主持人,是10岁和四五岁的一对小姐妹。我们在做庆阳香包这一期活动时偶然相遇。”2023级新闻学专业的赖怡倩说。

    庆阳香包传承人耿小宁带小姐妹亲手制作香包时,小朋友一直提问,耿小宁也特别耐心地回答;做完香包后,小朋友还会一直分享交流香包的气味、颜色等,“和我们节目的调性非常契合,完全是在展现小朋友们的视角、感官和求知欲。”赖怡倩说。

    在这些工作过程中,工作室的同学加深了对非遗的了解。2023级广告学专业的陈全康黎说,她此前认知中的香包就是大家在景区常会买的小荷包,里面装着味道很冲的香料,但真正了解以后发现,庆阳香包其实很精美,“外皮”会用手工刺绣图腾,寄托各种期许;“内馅”也很讲究,填充物种类很多,除了棉花还有丝绵、荞麦皮等,还有桑叶、艾草、当归、雄黄、丁香、茴香、藿香、苍术、防风、砂仁、金银花、甘松等中草药。香包可以做成虎头帽或小粽子等形状,大家都感受到做香包是一个需要倾注技术和情感的过程。

    线上做导演,初心连童心

    除线下组织活动,数字新媒体技术是工作室的亮点。工作室设计制作了公益知识传播类单机版手游“潮遗宝贝西行纪”,玩家通过游戏关卡了解西北的非遗文化,领略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解锁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城市的历史。目前,这款单机版手游的下载超1000人次。

    2023级广告学专业的李永刚介绍,游戏制作过程中,从理念到美工再到优化设计和测试,大家都投入了很多心血。

    工作室还将AI动画与国粹武术相结合,借鉴金庸先生4部经典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示中华武学精神。

    “如今市面上的AI绘图和视频生成风格都偏向于欧美3D风,和国风格格不入,我们便花了大量时间去调试水墨风格。在此过程中,工作室成员集思广益,想办法解决色彩、转场、人物形象描绘方面遇到的问题。”2022级数字媒体与技术专业的李有龙说,“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自然的效果,工作室成员尝试了捕捉真实人物动作和使用骨架动画,最终让角色动作尽可能趋于自然”。

    实景拍摄中,工作室成员也遇到了不少困难,2023级数字媒体与技术专业的欧阳莉珊记得,最辛苦的一天,大家早上5点就起床,一直拍到次日凌晨一两点才回酒店。大家淋过雨,战过酷暑,摄像设备耐不住高温还出现了故障。2023级广告学专业姜晶日回忆,一次室外拍摄无法使用大型鼓风机,“我们想要的‘仙气’都是靠人工抖动衣服、用嘴吹动树叶来制造的”。

    携手齐心,聚光中国西北

    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是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项品牌实践教学活动。自2010年起,每年暑假,同学们从兰州出发,循着著名记者范长江当年西北行的路线接力采访。

    每年的采访对象都包括一些非遗传承人。2022年,同学们在张掖进行了河西宝卷主题采访活动。“此前也听过一些河西宝卷的故事,但是那次采访使我们对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感到这项工作对大家的理论和实践成长都很有意义。”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兆瑜说。

    后来在学院的支持下,李娜老师带着几名学生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叫“一个百年工匠非遗小课堂”,当时正逢端午,就先做了一个端午相关的作品,师生一致认为效果很好。

    现任工作室的负责人,2023级新闻学专业的杨洋说,同学们大一时想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这时看到了学兄学姐的作品。“我们感觉超级厉害,就商量要不要去争取一下这个机会,大家一拍即合,从研究生学兄学姐手上接过了工作室。”这就是现在的兰州大学“潮遗乡创 数韵东方”数艺文化传播工作室。

    1938年,日本的松枝茂夫在鲁迅先生的朋友增田涉的帮助下,将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译成日文介绍给日本人民,3000本日译版《中国的西北角》发行;2024年,脱胎于“重走中国西北角”实践活动的潮遗乡创工作室的同学们了解到,阮氏刻葫芦艺术第四代传承人、省级美术大师阮熙越专门系统学习了日语,希望加入非遗国际化传播的队伍。

    “阮熙越老师是80后,作品也更年轻化。相比于上一辈人刻侍女图、风景,她会刻一些更活泼的题材,如十二生肖、小动物,且有利用新媒体的意识。但其实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年纪偏大,还是专注手艺,并没有明确要做传播,所以我们想发挥力量进行推广、传播。”陈全康黎说。

    杨洋有感而发:“在我们之前的认知里,非遗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可能像蒙尘的珍珠,需要我们把它擦拭得再明亮一点。但是我们真正行动起来,去传承非遗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非遗是天上的星星。我们要做的就是振臂高呼,让更多人抬头看到。所以我们团队接下来要做的线下宣讲、视频宣传都是为这个目标。”

    团队制作的短视频在线下活动中播放,小观众们都很感兴趣,“希望哥哥姐姐们能够继续做”。“又比如工作室的作品第一次登上《人民日报》;拍外景时被兰州的市民游客围观,称赞团队成员都很精心、很专业,拍摄的舞蹈演员跳舞也很美……”欧阳莉珊说,这些瞬间让工作室成员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是被看见了的。团队成员的相互扶持,外界反馈带来的精神嘉奖,是团队走下去的动力。

    “我们也呼吁更多的青年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参与非遗活动、利用社交媒体宣传非遗等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发挥创意,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时尚潮流中,让非遗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姜晶日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 记者 姜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李沛然  编辑:朱宏利】

《饺子编织冬日序曲 | 我的节节·立冬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7 21:00:00

图知道|寻找语文课本里的绝美:郁达夫《故都的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7 13:21:06

图知道|今日立冬:落水荷塘满眼枯 西风渐作北风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7 07:00:00

四川茂县:花式庆羌年 “纳吉纳鲁”道祝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5 22:25:34

青春校园诗剧《诗仙李白》将开启全国巡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5 10:56:58

当年轻人在交友软件中寻找爱情

中国青年报2024-11-04 09:46:00

“只差一名保研成功”,如何重新出发

中国青年报2024-11-04 09:45:58

三国人物脸谱化的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 文史杂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3 19: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