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来了
黄河边长大的王进先:让博物馆“出圈、出青、出海”
“坝高178米,水库储水量247亿立方米”,青海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王进先清楚地记得这两个数字。这是1986年10月15日,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电站导流洞下闸蓄水时的数据。彼时在水电四局子弟小学上五年级的王进先,作为鼓号队队员,和同学们一道在蓄水仪式上吹响了乐曲。
王进先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父亲是水电站工人。“家住在黄河边,捧一抔黄河土,吃黄河水长大的黄河儿。”这是王进先曾经给自己的定位,他出生于黄河下游的土乡三川大地,在黄河中游地区上学,而他的职业生涯,也和黄河始终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流经9个省区,滋养着中华文明。2019年12月23日,由河南博物院牵头,青海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等沿黄九省区45家博物馆,共同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
近日,王进先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出圈、出青、出海”是青海省博物馆努力的目标,其中“出圈”是第一位的。他积极争取联盟活动,助力提升青海省博物馆在全国的影响力。“一旦你在圈子里比较活跃,大家就会主动惦记你,随之而来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多。”
2021年12月,青海省博物馆被推选为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第二届轮值单位,主要负责牵头组织沿黄九省区博物馆开展展览展示、学术研究、文创研发、人才培养、社教活动等方面的工作。2023年,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共建‘黄河文化共同体’”为例申报国家文物局首届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获评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求同存异,打造“黄河文化共同体”
中青报·中青网:作为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第二届轮值单位,在黄河相关活动的策划方面,青海省博物馆主要有哪些考虑?
王进先:黄河流经9个省区,沿途留下了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陇文化、关中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精神内涵丰富。黄河流域的每个博物馆,都承载着各自地域的黄河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为了让各个博物馆得到更好展示,每一场活动的策划都是结合各博物馆的优势展开。比如,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们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参与线上海报、短视频和讲座接力活动;与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专题片《馆长来了》,系统介绍黄河沿线九省区博物馆及其重要藏品,讲述文物故事,展现黄河精神;与潍坊市博物馆联合策划“黄河流域博物馆馆长鸢都行暨黄河流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论坛”等。
中青报·中青网:目前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进先:经过4年多的发展,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从最初的45家增长为72家。在传播黄河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在科普、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等多个领域发力,提出了打造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黄河文化共同体”的理念。同时注重品牌建设,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学术讲座、社教活动,研发设计文创产品等,将黄河文化具象化,使社会公众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
联盟内部建立了灵活有效的工作机制,成员单位之间可以自由组合,通过大馆带动小馆,开展针对性帮扶与支持。目前,青海省博物馆已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不仅集合各自文化资源优势,联合举办展览,同时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凭借自身优势,协助青海省博物馆开展相关工作,例如进行人员轮岗培训、参与科研课题等。
博物馆创新要“敢为天下先”
中青报·中青网:在社会教育活动中,青海省博物馆推出了哪些主题品牌和特色课程?
王进先: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我馆开展了“历史文化进校园——国宝音乐会”社教活动,活动选取了舞蹈纹彩陶盆、陶埙等与远古先民的音乐、舞蹈相关的文物,通过视频及现场演奏的形式,让参与者感受青海地区5000多年前远古先民的文化艺术生活。
我们根据不同人群的年龄阶段,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知识性和操作性。幼儿认知水平有限,难以深刻地理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针对这一群体,我们推出了“文化育人 浸润童心”幼儿课程社教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黄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研学游的重点在于“游”,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文物后,到黄河段的各个地区转一转,看看博物馆里的相关文物、黄河相关的标志性建筑和水利工程,让孩子切身感受到黄河的神奇和伟大。
除了让学生走出去,博物馆也要走进校园。我们通过展板、数字化等形式,为学生解读文物的前世今生。
中青报·中青网:2017年,青海省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除了传统的博物馆功能,这些年来,青海省博物馆在观众服务、文创开发等方面有什么创新尝试?
王进先:今年我馆的观众参观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屡创新高。截至10月7日,参观人数已达到约74万人次。
在观众服务方面,我们不断转换思路,大胆创新。自6月1日起,我馆推出延时开放、夜间开放等举措,对全省部分导游和馆内的青年干部进行讲解培训,为观众分时段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同时,增加AR眼镜、智慧手持导览器等设备数量,安排全馆中层干部赴一线岗位,为展厅内的观众提供咨询引导服务,维护展厅内参观秩序,保障服务水平。
在文创产品的研发上,我们积极推动“博物馆+旅游”的模式,推出文创、市集、云展览等。我们的青稞奶茶、雪域海咖啡、藏小雾等26款文创产品,受到观众欢迎。
创新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博物馆的发展不仅要靠展览本身,包括保洁和保安的服务态度、社会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等方方面面,都可能为博物馆赋能。
中青报·中青网:AR导览是青海省博物馆的特色,它和实体的文物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王进先:青海省博物馆是一个小馆,除了常设展览的场馆外,无交流展场馆,场馆面积的局限使得很多展览无法举办。为丰富观众的体验,吸引更多人来到博物馆,我们引入了AR导览。
传统导览往往是单一的讲解与静态展示,而AR导览赋予了信息呈现的多维性和互动性。后者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在补充文物信息、还原场景等的同时,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实体文物展是根本,它和AR导览相辅相成,两者有机结合,既能满足观众对真实文物的欣赏需求,又能提升观展体验,有助于推动博物馆的发展,让历史文化“火起来”“活起来”。
不过由于AR设备的费用较高,我馆的资金有限,不是每件文物都能用AR观看。我们优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展示,例如鹿纹彩陶罐、狼噬牛金牌饰等。
传承黄河文化,择一事终一生
中青报·中青网:青海省博物馆之后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王进先:今年青海省博物馆成为了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第二届轮值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与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的成员单位一道,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与世界接轨,积极组织策划文化活动,打造长江、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的平台,讲好新时代长江、黄河故事。
我们将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交流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交流机制。例如,和联盟成员单位共同组织策划汇集黄河沿线精品文物的展览项目;以“大馆带动小馆”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帮扶,逐步提升长江、黄河沿线文博单位整体工作效能;开展社教活动组织策划、文创设计研发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联盟在社会教育活动组织策划、文创研发方面的整体水平。
此外,我们还将打造长江、黄河文化新游线。联盟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特色,组织策划“博物馆+科技”“文旅+数字”等系列活动,配套研发多样化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一批弘扬和传承长江、黄河文化的博物馆活动品牌。
中青报·中青网:作为博物馆馆长,让你感到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王进先:前不久,我接待了来自陕西的“小小讲解员”研学游团队,给他们讲解青海的历史文化。当时来了三四十个孩子,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我馆的文创纸巾作为礼物,并写上“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8个字和我的书法签名。孩子们收到礼物后,高兴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围着我合影。在场的很多游客知道我是馆长后,也要和我拍照,让我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青海省博物馆能受到社会公众如此的尊重和喜爱,让我内心深处有了满满的幸福感。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份神圣的职业,也深感责任重大,未来任重道远。这一事业需要“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我希望之后能带领全馆干部职工,将青海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传播得更远,增强青海省博物馆的影响力。
中青报·中青网:你认为未来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样?
王进先:我相信今后的博物馆将不再一味地去吃“财政饭”,各个博物馆会另辟蹊径,以文化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博物馆无法自给自足的运行模式,不可能长期存在。
未来的博物馆将是大家心向往之的地方。它既是精神的殿堂,也是知识的殿堂。置身于博物馆,在和文物面对面、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找到原来的自己,净化心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