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正文

做好推进系统性变革四篇大文章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11月11日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青年所向——中国青年报社(以下简称“中青报”)在中宣部指导、团中央书记处具体领导下,始终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重要决策部署,立足自收自支实际,从经济适用型“融媒小厨”到协同创新型“可视化融媒云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第25个中国记者节前夕,第34届中国新闻奖、第18届长江韬奋奖公布,中青报获7项荣誉,包括两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名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等,这也是守正创新、十年磨一“厨”的一次成果检验。

    但是我们清醒认识到,距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存在不少困难,需要继续从严治报、自我革命、知行合一,推进高质量、高效能、一体化融合发展,做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四篇大文章。

    第一篇文章:在推进党建业务一体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党建引领、带动群建,齐心协力扬清风。

    中青报党委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聚焦主责主业,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强化顺应互联网规律的青年化阐释和可视化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的传播实效。同时深化防范风险的机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用互联网思维推进资源优化整合,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努力开创中青报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青报将继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和警示教育培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高水平党员队伍建设,通过抓好制度建设、规范机构设置、配强人才队伍、持续推优评优、以案明纪促改等手段,提升党支部创新性和党员先进性,助推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党建工作格局。2020年至今,中青报有3个党支部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进一步以党建带群建,推动群团工作走深走实,改善后勤保障、关心职工生活、建好“青年公寓”、加强青年联谊、呵护身心健康、营建家园文化,等等。2024年9月,中青报工会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第二篇文章:在推进“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一体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移动优先、精品导向,内容创新改文风。

    早在2018年,中青报按上级要求融入多家单位后,问题导向、立行立改、化解风险、推进改革,发表评论员文章《检验媒体真假融合的四把标尺》并将其贯穿于改革之中,构建了“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一支队伍生产,多个平台分发”的一体化融合架构和机制,始终坚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

    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进一步变革思维理念,推动优质内容、专业人才、更多资源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不断改进内容生产,形成与互联网相适应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以更大力度创新话语、改进文风,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提振信心、服务贴心、温暖人心的好作品,写进青年心坎里。此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正是疫情刚结束,中青报几十名记者深入一线、创新文风、服务青年、充满烟火气的全媒体精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全力做好全会精神解读、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报道、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系列报道等,推出提振经济信心的全媒体报道和活动,并在头版发表《青年探索新业态 中国经济有后劲》等一系列评论。

    10月28日至11月1日,中青报以“青春中国·拥Bao未来”为主题推出9场特别节目(包括一场线上线下互动的青年国潮品牌共创大会),生动呈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新型文化业态的开放与包容、青年为高质量发展激发的创新创造活力。通过中青报客户端、抖音、微信、微博等全媒体平台的传播,特别节目也赢得受众的广泛关注。其中,“#青春中国拥抱未来”主话题抖音微博两平台阅读量11.3亿,《AI看见未来,每个梦都发光》等视频登上热搜榜,并有多篇文章被全网推荐。

    中青报将继续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阵地的职责和使命,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引导广大团员和青年抓住属于这一代青年的机遇,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践行中青报近些年一直倡导的“强国一代有我在”的担当精神,传播“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青春誓言,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做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突击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通过学习柳青等老一辈优秀中青报人,年轻的中青报人正不断重国情调研、强文化素养、改作风文风。在几年前中青报90后记者撰写的长篇通讯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后,日前,中青报另一篇2024年刊发的文章《青春之光》,再次入选全国义务教育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中青报积极拥抱技术浪潮,加快技术赋能内容创新、管理运营,优化聚焦青年的“数智人”。早在2018年年底就构建了“一体化技术中台工作机制”,随后陆续建设了统一、安全、高效的“中青云”基地,探索将人工智能赋能采编,充实完善媒资库,建立移动办公系统,服务全团“智慧团建”等。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青报推出数智人矩阵,以此为基础的《带着AI上两会》栏目,运用3D建模、大语言模型等技术,让数智主播参与两会报道,备受好评。目前,数智主播已成为中青报的常态化可视化栏目,极大提升采编效能。

    中青报将进一步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的媒体平台,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模式和机制,探索构建并创新基于“青年语料库”的垂类大模型和青年文化话语叙事体系。

    第三篇文章:在推进中青报“可视化融媒云厨”体制机制一体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品牌强化、管理创新,国际传播树国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中青报近几年有序推进大人事、大财务的一体化融合发展“集团化”管理,已初步构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

    例如推出由制播组、运维组、品控组构成的三维协同创新管理机制,以及“五步工作法”等工作机制,对重大选题、内容产品、文化新业态等项目进行研判、评估、考核,进一步提升可视化产品的系统集成能力。不断总结“青评工作室机制”“青蜂侠工作室机制”和“国际传播工作室机制”一体化提升采编效能的经验,注重融合改革实效,不断推出正能量、大流量的思想政治引领内容精品。加快建立与融合改革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考核机制。按照“分工不分家,分岗不分编,分算不分考,分量不分质”和“专业主导,三端融合”等原则,通过规范优化薪酬分配方式与结构、实行浮动绩效考核等配套举措,逐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要求、全媒体建设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打造了全国新闻短视频头部品牌“青蜂侠”,初步构建了以自主可控移动客户端为主、覆盖3.2亿用户的全媒体平台,并正在与全团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

    近年来,中青报主动自我改革、发力国际传播,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2024年年初,中青报成立了国际传播中心并构建了相关机制,一体化统筹全报社国际传播力量,还逐渐健全了中青校媒在全国高校中的大学生国际传播渠道、海外青年人脉资源渠道,创制符合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和国际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网络文化产品等。

    中青报将进一步主动对接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发挥团属媒体“活动+”“媒体+”等优势,在已经承办近百场中外青年外交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承办和报道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触摸文明——亚洲青年创作者大会”“春节文化走出去”等工作,推出系列青年特色鲜明的国际传播精品,把“我们的故事”变成“世界的故事”,用“青年讲给青年”的方式做好青年外交。在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举办期间,中青报不仅做好了包括官网在内的全媒体内外宣传,上线了中青报英文网站,而且直接承办一个数字经济分论坛、做好了联合国相关组织活动等一系列国际传播和交流活动。

    此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中美乐团上演“茉莉香飘<茉莉花>”》,就是内外宣同步、适应互联网规律传播的精品。

    第四篇文章:在推进“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和新型文化业态探索一体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向上向善、担当奋斗,践行“四力”抓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营造有利于新闻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培育更多富有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人才。

    2020年起执行的中青报《“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开拓人力资源成长通道,打破编制、级别、身份限制,重点聚焦培养扶持5类融媒人才,特别是近几年提出“举起思想的视觉锤、品牌的产业锤”“没有可视化,就没有报人的明天”“打造云思政平台”“弘扬青春上善好活法”等,精心呵护全媒体人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激情——热爱才能披荆斩棘,激情才能创新创造,打造了跨部门“青年编委会”“国际传播工作室”“青蜂侠工作室”“青评工作室”“图知道工作室”等人才培训创新模式和相关协同机制,网格管理、多格合一。同时创新10项指标,中青报“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的系列视频,也被上级有关部门选入全国新闻采编人员相关培训教材中。

    中青报正在深化推进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可视化全媒体人才评价体系,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平台留人、机制留人”,为融合改革提供人才保障。中青报深耕10多年覆盖几千所大学的大学生成长平台(包括“中青校媒”通联队伍、“KAB创业俱乐部”等线上线下渠道),也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按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顺应文化发展的潮流与方向,2022年4月28日,中青报创建了“青春元宇宙”暨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与国内相关领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企业共建可视化协同创新实验室,以在北京前门打造的“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在安庆陈延年、陈乔年读书处打造的“新青年书店”等实体书店为线下阅读场景,创新了集“媒体+书店+园区+文创+直播”于一体的“数字书香+”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数字书香”模式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探索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可视化全媒体运营模式。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中青报将继续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守正创新、永不停步,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立红  编辑:朱宏利】

《饺子编织冬日序曲 | 我的节节·立冬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7 21:00:00

图知道|寻找语文课本里的绝美:郁达夫《故都的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7 13:21:06

图知道|今日立冬:落水荷塘满眼枯 西风渐作北风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7 07:00:00

四川茂县:花式庆羌年 “纳吉纳鲁”道祝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5 22:25:34

青春校园诗剧《诗仙李白》将开启全国巡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5 10:56:58

当年轻人在交友软件中寻找爱情

中国青年报2024-11-04 09:46:00

“只差一名保研成功”,如何重新出发

中国青年报2024-11-04 09:45:58

三国人物脸谱化的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 文史杂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1-03 19: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