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氪金”真爱还是陷阱?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龚怡臻
追星是青少年自我认知的一种途径,他们通过喜欢的明星来表达自我。追星的过程也伴随个体独特的个性与价值观的表达,是青少年的成长宣告。然而,现下,热衷购买小卡、专辑、周边、演唱会门票等已经成为部分未成年人对自己崇拜的偶像明星表达心意的重要方式,动辄成千上万的花费,不禁令人咋舌,而这种砸钱的方式也被称为“氪金”。在很多青少年粉丝看来,似乎“投入”得越多才越能证明自己对偶像明星是“真爱”,越能掌握“社交话语权”。 “氪金”追星到底是寻找归属、谋求认同的情感寄托,还是进圈社交、寻求慰藉的“精神奶嘴”?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探寻未成年人“氪金”追星背后“成长的烦恼”。
——————
“你为什么会愿意‘氪金’追星呢?”
“如果不买偶像明星的周边,会被(其他粉丝)鄙视……”
今年12岁的熙铭从一年前开始喜欢某偶像团体,平均每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十余条明星的视频动态。熙铭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现在的追星变味了,每天就是去做数据发微博、发视频,然后去充高会(高级会员),这样才算一个合格的粉丝。当然也要买明星的专辑和周边……”
“砸钱很重要”似乎成了偶像粉丝群体的共识,高级会员、周边产品、应援物、集资乃至与其他成员粉丝群体的竞争,都需要“氪金”。粉丝群体内甚至还有句名言“有钱砸钱,没钱做数据”。
记者调查发现,像熙铭这样的未成年人“氪金”追星的情况不在少数。他们喜爱的对象不局限于国内的青少年偶像组合,还有欧美日韩等国外的偶像明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粉丝发布明星自拍小卡等周边商品交易的信息。低龄青少年正在成为追星族中的主力军,并以各种形式花钱支持自己喜爱的明星。
青少年群体为何热衷追星?“氪金”追星,“金”从何来?如何为青少年摘掉“精神奶嘴”?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真爱粉”的自证:“爱TA就为TA花钱”
根据受访者的反馈,未成年人“氪金”追星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分未成年人出于自身喜好花钱追星,他们能从购买专辑、周边等商品中获得情绪价值和良好的追星体验。当被问及“氪金”追星的理由时,今年上初二的小迟的回答比较直接:“因为明星长得好看,看着舒服,所以我愿意给他花钱。”
就读于国际学校的稀饭从三四年前开始喜欢韩国某男团,截至目前,在买小卡、专辑、周边和演唱会门票上花费超过一万元。“以前可能年龄小,觉得隔着屏幕和偶像保持这样的关系就很好。后来慢慢发现,我也想拥有有纪念意义的偶像周边,也羡慕别人可以去看演唱会,所以就开始‘氪金’了。”稀饭说。
未成年人追星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智库专家宗春山从青少年心理角度分析指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完成自我分化,即从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关系当中逐渐独立,成为自己,在此过程中,偶像明星成了他们脱离父母的情感寄托,这样的临时替代反映了青少年自我的投射,即他们想成为的形象,同时也是新的精神归宿。
除了未成年人心理发育的因素外,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罗爽认为,网络交友和同龄人交往也是影响未成年人“氪金”追星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也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他人诱导。在学校课业紧张的情况下,追星可以成为他们疏解压力的一个窗口,但和同龄好友、网友的交流也在无形之中给他们增添了“氪金”压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粉丝群体会对其他粉丝进行道德绑架,强迫他们“氪金”追星。同龄的孩子之间也会互相攀比“氪金”量。熙铭曾经有过这样的遭遇:“我之前有个朋友,问我有多少卡。我说我不砸钱,她一脸鄙夷,难道追星一定要砸钱吗?”
还有一类是未成年人急于证明自己的成熟,为了融入粉丝群体并获得身份认同而踏入“氪金”追星的圈子。小迟在现实生活中基本没有能互相交流小众喜好的同龄人,只能在网络上和年龄较大的粉丝交流。因为年龄小、入圈晚,未成年人在社交平台上与以成年人为主的粉丝群体进行交流时,总会遭受不理解和质疑,而渴望被粉丝群体接纳的他们,只能通过“氪金”的方式,向其他粉丝证明自己作为未成年粉丝对于偶像的热爱是真实的。
“作为一名未成年人,我需要证明自己是个不被反感的孩子,加上我喜欢的明星基本上都比我大十几岁,大部分粉丝群体年龄也较大,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他们对于未成年粉丝那种对明星的单纯喜欢接受度不高。而通过花钱能短时间了解明星的信息,还能收获其他粉丝们的好感,容易融入圈子。”小迟告诉记者。
在有些人看来,“氪金”追星成为“真爱粉”是一种自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年龄差距以及经济是否独立等现实条件上的差异。“归属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需求。随着青少年的社会化,他们需要寻找父母之外的新的认同与归属,明星效应则为青少年提供了精神上的归属和寄托。”宗春山说。通过模仿、学习粉丝群体的话语和行为模式,这些未成年人在社会群体中可以找到存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偶像明星何以成为“精神奶嘴”?
未成年人尚未实现经济独立,“氪金”追星的费用从何而来?很多受访的学生表示,自己追星的费用来自生活费、零花钱、压岁钱和家长的奖励。因此,如何与家长沟通花钱追星的需求,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思考的问题。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未成年人追星”,可以看到有许多家长发布相关帖子,在评论区交流如何和孩子沟通追星需求,平衡爱好与学业,控制经济支出。
小迟告诉记者,家人能够理解自己的爱好。在家人的影响下,自己已经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家人允许我用一部分零花钱购买明星的衍生周边产品。”小迟家人的开明源于他们也有相似的爱好,比如购买游戏和娱乐性产品等。
对于不理解、不支持孩子追星的父母而言,他们更希望把这部分花费用在更有意义的方面。稀饭的妈妈完全不认可她的追星行为,她便想办法瞒着父母偷偷追星。“上学的时候,买了新的周边就放在宿舍,放假回家就藏到柜子里。”
稀饭曾经因为冲动消费,购买了15本专辑、70张小卡,在短短三个月内花费超过7000元。当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稀饭向妈妈道歉并开始控制消费,妈妈也用开通亲属卡的方式限制了她的过度消费。
稀饭说:“意识到冲动(消费)后,我就后悔了,很难过,我也知道偶像是包装出来的……”
像稀饭这样的未成年人还有许多,他们明白资本包装和宣传偶像人设,刻意在青少年群体间营销,就是为了诱导粉丝消费。不过稀饭并不觉得自己是在“氪金”,她觉得自己作为消费者,偶像可以给她带来情绪价值,所以她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来消费。
然而在一些家庭,追星一直都是禁忌话题。部分无法理解、尊重孩子喜好和个人隐私的家长所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反而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进一步沉溺于“氪金”追星的漩涡。当追星活动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生活和交往,追星便成了一种畸形的成瘾行为。
宗春山认为,孤独、抑郁、焦虑等情绪是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如果缺乏自我调整和适应的能力,偶像明星就很容易成为这些未成年人绝对的、唯一的精神寄托,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奶嘴”。他将这种说法追溯到心理学的“断乳”概念,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从生理上断乳,心理上也需要和父母划清界限。
“这意味着依恋关系、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原生家庭的父母无法提供安全的、有效的情感价值和支持,所以偶像明星成为替代型父母。”宗春山说,“包括所谓的‘氪金’。金钱在心理学上象征着情感,为明星花钱从某种程度上很像讨好取悦父母,因为金钱可以让自己有安全感、付出感,成为无意识中与父母的情感连接,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和满足感。孩子把这种情感和爱意投向偶像明星,花费大把金钱,体现了青少年内心的空虚、孤独、寂寞。”
为什么父母不能成为孩子依恋和信任的对象?为什么父母不能提供有效的情绪价值?宗春山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调研经历。首先,互联网时代下的亲情变得相对疏离。父母的权威和影响力在互联网面前变得“风雨飘摇”,父母已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把控者。由于父母的权威减弱,偶像明星的存在很容易让孩子转移追随的对象。
此外,现代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充分的精神支持。在20世纪50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由于物资相对匮乏,当时传统家庭中的孩子更需要物质上的支持。如今,国民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当物质需求被满足时,精神和情感需求的权重便大幅提升。不少父母忙于自身事业和自我实现,只是更多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特别看重孩子的学业,而较少关注和满足孩子在情感回应、精神支持和陪伴等方面的高质量需求,因此患上“空虚病”的未成年人“病急乱投医”,市场营销和精美包装下的偶像明星恰好“填补”了孩子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这部分精神需求的空白,双方相互迎合,从而满足了彼此的需求。
宗春山见过许多给网红、明星花钱的孩子,有个孩子曾因为某个网红每天在网上陪伴自己、表达爱意而被感动,并给对方打赏5000元。他认为正是因为家庭功能的失效、情感价值的缺失,才导致孩子感到空虚和寂寞。
多方合力,引导健康追星理念
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健康安全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等“清朗”系列专项活动。罗爽注意到,未成年人不理性追星的现象有所改善,但仍应继续坚持协同育人这一破解未成年人“氪金”追星乱象的重要路径。“需要多方合力,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目标下,发挥各自优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宗春山看来,如今互联网媒介的推送机制从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未成年人对喜爱明星的过度关注,更容易促成青少年“氪金”追星的现象。对于这种行为,国家也在积极进行正向引导。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五章第四十五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不得设置以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为主题的网络社区、群组、话题,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网络活动,并预防和制止其用户诱导未成年人实施上述行为。”
据了解,目前限制未成年人参与此类网络活动的技术具有可行性,但具体的实施过程存在难度,相关平台也缺乏监管动力。罗爽认为网络平台和相关企业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利用其信息技术能力,从源头上防治未成年人互相攀比、“氪金”追星的乱象。
作为“造星者”的部分娱乐公司仿照日本“养成系”偶像运营模式,针对缺乏判断力、尚未经济独立的低龄青少年群体推行未成年偶像团体,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不良导向。“娱乐公司在明星包装和宣传方面需要有所限制,不能用吸引成年人追星的宣传方式引导未成年粉丝‘氪金’,要发挥明星的正面榜样作用。”罗爽说。
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在青少年德育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罗爽在学校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在与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中存在打投、集资等“氪金”追星的攀比现象,因此有必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德育活动等方式,合理引导学生理性追星、理性交往。
此外,家庭内部的沟通和教育不可缺席。“互联网时代,信息没有围墙,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家庭是非常重要的阵地。”宗春山认为,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家长应当具有危机意识和网络素养,通过提高陪伴的时间和质量,为孩子提供更多情绪价值,从而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为孩子成长开拓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稀饭希望未成年人在“氪金”追星时,能从家长那里得到积极合理的建议和帮助。“我自认为是一个情绪相对稳定和理智的人,所以并没有‘走上歪路’。但是对于真正需要理解和寻求帮助的未成年人来说,‘氪金’追星的情况令人担忧。”
为破除未成年人“氪金”追星乱象,家长的合理引导尤为重要。“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好人格。”罗爽告诉记者,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亟须家长的合理引导。因此,家长应积极关注孩子在网上的活动以及与他人的社交互动行为,引导孩子正确参与网络活动,培养理性的追星行为,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宗春山同样认为,家长应当为孩子提供更多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这种支持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和孩子分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成为孩子人生的“教科书”,这样能够在无形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此外,家长需要和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尊重孩子对于偶像明星的喜好,并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追星观念。“现在的社会是多元的,孩子进入社会后需要向更多人学习,因此需要引导、教会孩子们辨别哪些是真正该追的星,而不是被过度包装的偶像所迷惑,要教会孩子不要只关注明星在舞台上的光环或曝光度,更要看到明星的成长经历和内在品质。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如何追星的问题,这也是了解孩子、引导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宗春山说。
宗春山呼吁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成长创造更好的机会和环境。“如果家庭能够通过娱乐、交流、外出等活动充实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的生活越丰富、越多元,越不容易过度沉溺于某一事物。”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的偶像明星,追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罗爽认为,不能完全否定未成年人追星的行为。“‘星’是一个榜样、一个偶像。从德育的视角看,榜样是未成年人在生长发育、道德养成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能够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理性追星、合理消费,反而能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动力,以正能量的榜样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