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志愿军:存亡之战》:铭记历史,重读青春使命

作者:王彦 来源:文汇报2024年10月02日

本报记者 王彦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公映2天,总票房破2亿元,领跑国庆档新片。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二部,该片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的存亡时刻——铁原阻击战。电影极富冲击力和感染力地再现了英雄铁军满腔忠勇守阵地、一身热血不惧不退的精神与意志。


与影片首映几乎同步,名为“何为青年·青年何畏”的国防教育专场主题放映,接连走进武警北京总队机动某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随着这场特殊的青春集结令凝聚起越来越多95后、00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扬青年爱国强军热情。


一名军校学子说得真挚:“影片让人身临其境地回到先辈们用血肉筑就钢铁长城的历史现场,作为新时代军人,我们一定要在强国强军道路上阔步前行。”铭记历史,砥砺报国情怀;锤炼强国强军之技,担青春的使命、建立新的功勋——这是青年一代对先烈、对人民英雄最真切而深沉的敬意,又何尝不是《志愿军:存亡之战》在此刻上映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为了不可忘却的英雄

      

“铁原一定要守住!”“每个人要像钉子一样,狠狠钉在自己的阵地上!”银幕上,铁原战场炮火连天,志愿军将士英勇奋战,发出振聋发聩的宣言。


铁原阻击战,这是一场鏖战12昼夜的存亡之战。为掩护数十万志愿军转移和休整,第63军临危受命,2.5万名将士将自己狠狠地“钉”在阵地上,直至弹尽粮绝、以血肉之躯抵挡住敌军陆空协同的数次冲锋,最终彻底粉碎敌人企图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消灭志愿军主力的阴谋,为稳定朝鲜战场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何以反复回眸70多年前烽烟滚滚的往事?导演陈凯歌答:“为了不遗忘。”用创作纪念这片辽阔土地上“最可爱的人”,告慰那197653位抗美援朝烈士,我们从未忘记。陈凯歌与编剧张珂之间曾有段对话:“这是牺牲了19万多烈士吗?”“不是的,这是一个人牺牲了19万多次,他是中国人,他叫志愿军。”

于是,编剧为片中司机取名赵安南,营教导员叫李想,松骨峰战斗的生还者名为孙醒;他们的故事里有一块糖、一把钥匙、一段20年方才初见的兄妹情、一顿战壕里的团圆饭……无不平凡又朴素。张珂说:“赵钱孙李是中国人都知道的百家姓,我们希望用这些姓氏、用人之常情,让角色能代表最普通的中国人,与千千万万的观众产生联结。”


因为历史,所以当下;因为你们,所以我们——这或许正是《志愿军:存亡之战》从部队、校园及至吸引越来越多青年观众入场的重要原因——抗美援朝战争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段记载,今天的青年是如此真切地感受着历史对当下的意义,无比渴望了解历史、传承先辈之志。


先辈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呐喊犹在耳畔,武警北京总队机动某支队不少官兵在连旗登场时红了眼眶。该支队特战一中队前身原隶属于第63军188师,正是电影中的原型、在铁原阻击战中被授予“大功连”的连队。作为英雄的后继者、今日家国安宁的守护者,战士们说,战旗猎猎,铁血军魂不灭,“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中华”。

      

      为了实现青春的价值


《志愿军:存亡之战》在官方新媒体账号发布过一支短视频,罗列了铁原阻击战的装备对比。相比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人数上以2.5万人对抗近5万人,火炮、飞机、坦克更以明显劣势的战力硬扛敌人。敌我力量悬殊,人类战争史的奇迹何以炼成?


演员朱一龙说得感性:“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平均年龄也就20多岁,他们是儿子、是女儿、是哥哥、是妹妹,他们也是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奔赴战场的英雄。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不惧不畏,才有祖国今天的强大和我们民族自信。”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政治工作系副主任吴清江是时代楷模、“星火”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成员。日常在给学员讲信息化战争时,会有人提问:未来信息化战争打的是“三非”,即非线性、非对称、非接触,战争中人的精神还重要吗?吴清江用掷地有声的史实回应:“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我们的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们的战斗精神依然非常非常重要!”


年轻人为志愿军钢铁般的意志而动容,更由此激扬爱国强军的热情。电影还原的志愿军战士,不只有一腔热血,他们赢得胜利,靠意志、也靠智慧。影片再现了一段“稻草人”战术,以假乱真,让志愿军战士与敌人的王牌部队打了一场漂亮的阵地战。


而今天,就在陆军工程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有一方展示馆肃穆又震撼,那是以钱七虎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师生为国筑盾的研究成果展陈。通信工程学院的黄思怡同学出身军人世家,祖父母都曾参与抗美援朝,“电影真实再现了当时志愿军前辈钢少气多的奇迹之战。而今天,我们的国防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局势愈加复杂,身为一名军校学员,我们更应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以及精武强军的力量”。


在历史的坐标上,今天的青年对自己的青春价值生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责任编辑:李丹萍】

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浪漫郧西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25 22:52:04

“山乡巨变”后,清溪村还有多少可能

中国青年报2024-09-24 08:04:34

在三千年典籍中读懂中华文脉

中国青年报2024-09-20 06:47:18

喝下这副“电子中药”,民乐青年也新潮

中国青年报2024-09-20 06:47:51

青春版《牡丹亭》,20年生生不息的青春

中国青年报2024-09-19 20:16:44

读书不为写作,但需要写作的反向滋养

中国青年报2024-09-20 08:00:52

除了“情绪价值”,书市还提供什么

中国青年报2024-09-20 0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