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超越,建设符合国情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在线记者 郭可欣 实习生 任君)10月1日,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通则国家标准《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正式实施。该标准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国际标准《ISO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及指南》,为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国际互认奠定了基础,同时增加数据地理信息内容,立足国情进行创新。
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日前,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简称“青岛能源所”)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基于地理位置开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的GIS-LCA技术与软件。这是我国首款贯彻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国家标准的软件,实现了国家标准的工具化。研究团队主要人员,青岛能源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田亚峻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符合国情的碳足迹管理体系,要对国际标准进行“兼容并超越”,进而开展我们自己的标准建设、工具开发和数据建设。
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个体、组织、产品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产品碳足迹,计算的是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废物处理处置等全生命周期所有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
“过去开展中国能源战略研究,我们采用国外的工具和国际的标准来进行我们国家相关的碳足迹、碳排放计算,发现它对我们国家不太适用”“很难拿到一个精确的、准确的、令人信服的数据”。当前,国际碳足迹核算标准由欧盟主导,普遍采用国家平均因子数据,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幅员辽阔、空间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国情。“我国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正需要一个计算精准的碳足迹评价方法体系,来帮助国家从量化的角度,有序科学地推进减碳行动。GIS-LCA就是把科研和国家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的成果。”田亚峻说。
目前,核算碳足迹使用最广泛、最基础的方法是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LCA)。GIS-LCA首次提出将生命周期评价的四个阶段与地理信息系统完全融合,将数据空间化,将评价对象、单元过程与地理信息、地理范围相关联,“评价过程在哪里发生,地理信息就在哪里”。通过空间一致性的计算,得出具有地理信息的碳足迹结果,“就可以进行本地化评价,而不是抽象的评价。”
不考虑地理信息开展碳足迹计算是不合理的。田亚峻举例:以一个国家的平均数据来计算一个企业的碳足迹是很不合理的;按照平均数据来评价生产水平不同的企业,技术先进的企业就会吃亏。“最终,公平性就会出现问题。”
GIS-LCA还可应用于产业链、供应链的管理及优化。“如果我们能做到企业级数据,构建起的模型就是精确的产业链、供应链。”田亚峻介绍,有了空间的要素,碳足迹可以被表达在地图上,从而得到碳足迹的转移路径,碳排放在哪里,哪个链条的碳排放最高等重要信息。以浙江省乐清市的电力电气产品碳足迹评价试点为例,通过GIS-LCA软件深度分析形成的乐清市电工装备供应链产品碳足迹“一张图”,可以清晰识别产品生产和使用阶段等产业链减碳的关键节点,为政府开展减碳决策、政策制定提供系统科学的技术支撑。
构建符合国情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也是有效应对国际涉碳贸易壁垒、提升我国产品低碳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谈及如何使包括GIS-LCA在内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在国际层面获得互认和互通,田亚峻强调,互通的前提是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标准和工具。“虽然中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现在面临挑战,但西方标准体系也还有待完善的空间。我们只要秉承‘兼容并超越’的理念,就可以建设更加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并且未来要适用全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