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有“医”靠!26年前,在“汪洋泽国”中抗洪义诊的广医人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2024年08月05日

在本文中,1990级校友邓煜辉娓娓道来与广医多年的情缘,回忆自身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广医人奔赴江西九江灾区开展义诊。本文为广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增添了来自亲历者的宝贵记载。


1995年6月,邓煜辉在广医越秀校区中心花园英语角长廊前留影

回想起我和广医的结缘,始于1990年的那个夏天。怀揣高考录取通知书,骑着自行车从东风路南门的斜坡一路俯冲进入狭小的校园报到,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犹记毕业前夕,时任校长钟南山教授在我们年级的毕业纪念册上题字留言:“一个优秀的医生应当是:对学习,有独立性;对工作,有创造性;对病人,有责任性;对环境,有适应性;对集体,有合群性”。


1995年6月,邓煜辉(左)与大学同学在广医越秀校区图书馆前留影

经过五载的寒窗苦读,毕业后我到附属第二医院内科工作。住院病房各专业的轮转,急诊一年的“学技术、练胆识”,总住院医师一年的驻院经历,凡此种种,蓦然回首,感觉充实而奇妙,至今令人神往。繁忙的临床一线医疗救治外,还承担着实习生和见习生的临床带教。“广育桃李,医为己任”,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广医人”。

时至今日,在医院十年间的工作片段仍会偶尔浮现眼前。回想起来,尽管那时还没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提法,但是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危急关头、在发生疫病流行的危难时刻、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已然成为广医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深入抗洪一线巡诊的广医人


1997年5月8日,从化、花都突然电闪雷鸣,骤降50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暴发,席卷田园村庄,顷刻河堤塌毁,山崩地陷。

广医附属医院迅速组织医疗队奔赴受灾村落巡诊救治,我随队首批进入现场救治伤病员。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次经历锻炼了我的卫生应急能力,为日后的“参战”打下了基础。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我校派出抗洪医疗队远赴鄂赣义诊,我也参与其中,前往江西九江为灾民服务。


1998年8月,邓煜辉(后排左一)参加抗洪医疗队在江西九江为灾民义诊

8月7日,滔滔洪水冲垮了位于江西九江的长江大堤。来势凶猛的洪水,冲毁了人民的家园,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洪水无情人有情。在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与洪灾展开艰苦卓绝搏斗的同时,在共青团广州市委的指导下,广医迅速组建起广州首支、全国共青团系统首支抗洪救灾医疗志愿服务队。

包括我在内的来自广医附属一院、二院的19名青年医生接受选派参加了医疗队,于8月23日奔赴江西九江灾区开展为期一周的义诊,把学校师生员工的深情厚谊送到灾区人民的心上。

临行前,时任省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为医疗队授旗,广医时任校长钟南山院士、时任团市委书记徐咏虹等领导为医疗队送行。医疗队由时任团市委副书记唐航浩任队长、时任广医团委副书记何镜清任副队长,附一院的一名医生和我分别担任组长负责各自医院的协调工作。

部分医疗队员在九江长江大桥前合影

图中右二为邓煜辉

我对工作充满热情,为能积极投身抗洪救灾医疗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就在前一年(1997年),我也参加过从化、花都的村落巡诊救治,已具备一定的救灾医疗工作经验。

然而就在我们出发前,惊悉广州兄弟医院的一位医生在湖北抗洪医疗中不幸殉职,顿使我和家人对这次的行程产生了顾虑。尽管不舍,但父母还是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医院为我们参加医疗队的每个人都购买了意外险。

我已经不记得出发前和爸妈说了什么,只记得自己买了两张抗洪赈灾的明信片带在身边,打算看到有邮局就准备寄回家中报个平安,因为那时手提电话还远未普及。



在重灾区带病坚持工作


在行进的列车上,医疗队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列车开了一夜,我们于翌日早上抵达江西九江灾区,时间上处于长江第六次与第七次洪峰之间。洪峰过处,已使九江市的部分街道和开发区,以及邻近郊县成为泽国,满目疮痍。

甫一抵埗,卸下行装。在听完灾情报告后,我们随即来到距离驻地仅数十米的九江长江大堤了解水情。当地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当天的水位是22.39米,严重超出警戒水位。

沿着堤坝,我们看见不少解放军、武警战士及当地干部群众,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正密切注视水情变化及堤岸情况,并及时排除管涌、渗漏等险情。城区各处和沿江堤岸均可见到“严防死守,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等写满豪言壮语的巨幅横额,也可见到市民们自发张贴的标语:“热烈欢迎亲人解放军”“最可敬是解放军,最动情是九江人”。

堤外波涛汹涌的洪水与堤上热火朝天的抗洪场面交相辉映,谱写出一曲军民团结抗洪救灾的壮丽凯歌。

回到驻地,我们依然心潮澎湃,也深感此行责任和意义的重大。我们忙着把带来的50多箱价值10多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卫生用品连夜分类整理好,边干边谈,直到凌晨两点多钟。

医疗队员在九江站搬运物资

在灾区义诊的日子里,每天我们都是早出晚归。早上五点半起床,匆匆吃过简单的早餐(馒头和粥),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再换乘小船到九江市郊各地巡回义诊。连日来,我们的足迹踏遍永修、江洲、德安等地,诊疗灾民共计近万名。

永修县是九江的重灾区之一。我们冒着40度以上的高温酷暑,深入当地村户开展义诊。

就诊的村民把我们的临时医疗点围得水泄不通,医疗队员们为村民治疗红眼病、皮肤病和感冒等常见病和多发病,深入农户发放消毒药品,并教导当地村民如何预防疾病和注意饮用水卫生,还向当地儿童赠送了文具和学习用品。

医疗队员深入村民家中义诊

图中左一为邓煜辉

几位老人看见我们个个汗流浃背,忙得不亦乐乎,都纷纷举起了手中的蒲扇为我们送来阵阵清风。此情此景,着实令人感动不已。

江洲是九江受灾最严重的地区。8月26日,我们乘坐小船前往江洲大堤义诊。

远远望去,大堤留下几百米的决口。堤内堤外,一片汪洋。洪水淹没了当地五万多亩肥沃的土地,三万多人遭灾。多数灾民都住在江洲大堤的堤坝上,大堤上搭满一顶顶帐篷。

邓煜辉(左一)深入村民家中义诊

医疗队员分工合作,留下部分队员在大堤上巡诊,另一部分队员乘小船到部分受浸严重村落巡诊。

我们穿着救生衣,乘船在洪水中行进。一路上,只见不少房顶、树梢、电线杆就在身旁掠过,我们的心情格外紧张。不少灾民仍住在受浸严重的房屋的第二层,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

小船不时停下来为灾民诊病和发放药品。不到三个小时,我们就把当天带去的药品发放一空。

在诊病的过程中,由于与病人及疫水的接触,有两位队员渐觉眼部瘙痒难忍,回到驻地才发现已染上了红眼病。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些队员也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皮炎、感冒和胃肠炎,但我们都毫无怨言,以苦为乐,并带病坚持工作。

部分医疗队员合影

在为灾民诊病之余,我们当然忘不了“最可爱的人”——在抗洪救灾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 在灾区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有关部队驻地进行慰问,向部队赠送了部分药品和医疗卫生用品,向部队卫生员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并为战士们义诊。

百年不遇的长江八次洪峰逐渐消退,为期一周的灾区义诊活动也在忙碌与疲惫中结束了,我们各自回到医院继续投身到临床的日常诊疗工作当中。

回到广州后,学校团委举行了一场抗洪医疗报告会,我有幸代表医院进行了工作汇报发言,勉励在场的学生积极投身医疗卫生事业。

我们当时的工作只如沧海一粟般微不足道,但能亲历其境,参与到这场抗洪救灾的“人民战争”中,我们深感荣幸,并为之自豪。



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尽管当时还没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提法,但两次的抗洪医疗支援,的确就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开端。

我从入学广医,到毕业后在附属医院工作,再到校本部从事行政管理,结缘广医至今已34年。

虽然其间多次跨界转型、变换赛道,但从抗洪医疗出发,到抗击非典、新冠疫情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公共卫生事件,我都有机会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其中,与时代、与广医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身为广医人当中普通一员的我,也更加坚定了满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努力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群众、回报社会。

2024年1月,邓煜辉在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留影

回想起来,长江抗洪医疗经历尽管距今已有26个年头了。那波涛汹涌的洪水,以及灾区干部群众和人民子弟兵与洪魔搏斗的壮烈场面依然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久久不能忘怀。

我是一个见证者,更是一个亲历者。

当时穿在身上的一件医疗队服也被我保留至今,只因上面印着的4个红字:情牵长江。

保存至今的医疗队服

1998年,邓煜辉在九江长江大桥前留影


2024年1月,邓煜辉在九江长江大桥前留影






本文作者简介




邓煜辉,1990-1995年就读于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在广医二院内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05年到广医医院管理处从事管理工作,现任广医纪委纪检监察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曹竞】

研学游如何让家长和孩子都满意

中国青年报2024-08-02 09:27:43

起个大早去看人间烟火

中国青年报2024-08-02 09:27:33

历经700年的理想都城 北京中轴线一直在生长

中国青年报2024-08-02 06:25:33

10后的文学世界

中国青年报2024-08-01 08:50:26

彭明瀚:把海昏侯博物馆建到考古现场去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6:38:08

赢得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是史铁生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7:50:27

建盏为什么和宋代茶文化最般配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8:28:21

“三辞桂冠”的季羡林 中国学问家的典范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9:34:54

直播时代,读书别丢掉自我发现的能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26 06: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