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共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新机遇——权威人士向中外企业界解读全会《决定》

来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微信公号2024年07月31日

7月29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京举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介会。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作主题分享并和与会代表互动交流。在华外资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国内外公关公司和地方公共关系协会代表等200多人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会议。

马建堂首先向与会企业代表宣介了全会精神和《决定》的主要内容,随后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就企业关心的问题做了回应和阐释。

与会企业代表提出,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年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如何理解“进一步”这个关键词?

马建堂认为,首先,要从十年前确定的重大改革事项的完成程度和实践成果来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十年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是通过改革使各领域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其次,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基于新的形势和新的需要,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所部署的改革任务,从广度上、深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比如说单独把“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等写入《决定》,这都是面对纷繁复杂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

针对与会企业非常关注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问题,马建堂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会部署的未来五年重大改革举措中,经济体制改革是起牵引作用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40多年来,贯穿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放和管,改革的举措就是政府给企业放权、给地方放权、给老百姓放权,让市场有活力、让企业有活力有创造力,也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是有缺陷的、有瑕疵的,有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这只手发挥更好作用,也就是既要“放得活”又能“管得住”“管得好”。马建堂认为,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理解,政府发挥更好作用,一要着力建立稳定的完善的法治环境、法制制度;二要着力创造良好的有序的市场秩序;三要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手段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马建堂表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们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始终要面对和处理好的课题。

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用好民营企业力量的问题,马建堂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国际复杂环境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这是极具战略性意义的举措。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上,民营企业不可或缺。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也必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民营企业发挥重要作用,民营企业也要自觉肩负起责任。马建堂认为,要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一是要充分信任尊重民营企业家,把民营企业家当成自己人,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二是要保护好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生成很多新的资产,要充分尊重和切实保护好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三是要进一步放开准入门槛,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成果不断转化进生产过程,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新的产品层出不穷,要更大力度地向民营企业放开准入;四是要在政府采购上进一步体现公平。

针对与会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特别关注的营商环境问题,马建堂表示,中国的营商环境会越来越好,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将创造新机遇。一是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法》,为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营造了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投资环境;二是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扩大国际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准入有着非常明确的新举措,而且“分量不小”,包括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支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等等。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落地,外商投资企业将进一步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红利。

在全球市场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就中国企业如何利用文化赋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问题,马建堂认为,国际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深厚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优质的资产。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要练好“内功”,既要提高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同时要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滋养自己,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创造性地融入产品研发之中,用文明互鉴、命运与共的胸襟来赢得人心、获得市场。

【责任编辑:于璧嘉】

彭明瀚:把海昏侯博物馆建到考古现场去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6:38:08

赢得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是史铁生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7:50:27

建盏为什么和宋代茶文化最般配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8:28:21

“三辞桂冠”的季羡林 中国学问家的典范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9:34:54

直播时代,读书别丢掉自我发现的能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26 06:05:47

2024贵阳心回山湖音乐节收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25 13:42:04

数字化揭开长城神秘面纱|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23 08:15:49

文化产业专家:年轻一代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生活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2 14: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