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吹进毕业季
实习生 吴一田 王凤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盘好头发,戴上簪花学士帽,披上云肩,配上旗袍……中国海洋大学学生戚莲萍一身国风毕业穿搭,来到校园映月湖边的凉亭、图书馆、孔子像等“打卡点”,和好朋友拍了一组国风毕业照,用更有“中国范儿”的方式,定格下这一人生中的美好瞬间。
“我的簪花学士帽是我的高中同学亲手给我做的,在毕业季的时候特地给我邮寄过来了,真的很感动。”戚莲萍说。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吕可欣的簪花学士帽,也是好朋友亲手做完送给她的。大学生们喜欢DIY,创造自己心中独一无二的国风之美。
最近,许多毕业生身着国风服饰参加毕业典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场景、以新的方式“破圈”。已经风靡数年的国风,这一次吹进了毕业季。
几天前,昆明文理学院学生张榆鹤受学校新闻中心的邀请拍了一组国风毕业照,发到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上。收获众多点赞留言,“哇,好漂亮,我也想拍”。她穿的国风毕业服来自学校汉服社,有着相同爱好的同学们聚到一起,寻找所爱。
“运气好好,能给打扮这么漂亮的女生拨穗。”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李睿洁穿着自己搭配的国风服饰参加了毕业典礼,在拨穗的时候,老师也被她的这身穿搭所吸引。李睿洁注意到,“穿着汉服、披着云肩、戴着簪花学士帽,去拨穗的毕业生还挺多的”。她还在国外的社交平台上看到,很多留学生也穿着国风服饰参加毕业典礼,秀出自己的风采,秀出“中国范儿”。
“学士服算是西方的‘舶来品’,在毕业典礼这样的重要时刻,我更喜欢在学士服上添加一些中国元素,让它更适合中国人的审美风格。”中国传媒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李秉昊说。他之前拍过的照片都是现代偏韩式风格的,没有体验过新中式的风格。这次拍摄完成之后,他认为国风服饰更适合中国人,“能体现出我们的端庄大方、美丽优雅。无须过多修饰,一件中山装或是一件旗袍,就足以衬托出我们的气质”。
这股毕业季的国风甚至已经漂洋过海、吹到海外。社交媒体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的毕业生们,也都纷纷晒出自己的国风毕业穿搭。今年5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四月”披着一件蓝色的重工刺绣云肩,和哥大的蓝色袍子特别搭,中西交融的穿搭,收获不少点赞。
“四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平日里是一位“重度国风爱好者”。“很多美国的老师和同学看到我穿的云肩都很好奇,我骄傲地向他们介绍这来自中国,是中国女性传统的肩部织物,上面的图案代表了‘美好、吉祥’的寓意。在国外穿汉服,我更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能把滋养我的中式美学传播给不了解中国的人看。”
“毕业簪花,一路生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毕业生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元素有着深厚的意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比如,簪花有着‘吉祥、幸福、美满’的寓意,在毕业时簪花,有着对未来前程似锦的期许,朋友之间互赠簪花学士帽,也是情谊的体现;云肩则有着‘吉祥如意’的内涵,寄托了对学子鹏程万里的祝愿。
在拍完国风毕业照后,毕业生们对国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认为簪花是古代审美和现代审美的一种重叠,就像一种文化血脉的觉醒。”“我还挺佩服古人的服装设计艺术的,它是一种有底蕴的美。”“年轻人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国风元素,感受到了美,又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进而增强了自信。”
国风吹进毕业季,也以更便捷的方式让年轻人触手可及。“现在网上的簪花学士帽、云肩、旗袍都是做好的,直接穿上就行,非常方便。”戚莲萍说。也有不少商家在这个夏天推出了为毕业季定制的“学士服云肩”新品。
比如,“七月夕原创国风汉服”店铺的一款重工云肩上新后,卖出3000多件;簪花学士帽的销售月环比增长214%。“丹凤朝阳”云肩还为不同学科设计了不同颜色组合,粉为文科,灰为理科,黄为工科,白为医科。
云肩、马面裙、簪花学士帽等服饰、配件成为近期的大热单品,霸榜淘宝热搜。在“6.18”电商大促期间,簪花学士帽搜索同比增长658%,云肩搜索同比增长97%,汉服长衫搜索同比增长130%。
除了云肩等热门单品外,各类国风搭配也纷纷涌现。比如,“学士服搭配油纸伞”“学士服搭配团扇”“学士服内搭旗袍”等,在淘宝热搜上的单品热度均上升超过300%。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京晶表示,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仪式上,许多同学通过搭配云肩、簪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爱好,将传统文化和毕业典礼相结合,体现了青年对国风国潮的高度认可。这也说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青年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大家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并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刘京晶也提醒,青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在“追赶热潮”的同时,更要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簪花背后的历史意蕴和技艺传承,追溯核心,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未来的文化发展趋势中,各级政府从上而下系统性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青年则自下而上地主动自觉弘扬传统文化的国风国潮,二者产生了双向的集体共鸣。‘国风国潮’未来将会成为中华文化越来越显著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符号。”刘京晶说。
(应受访者要求,四月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