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AI替代网文写手的未来已来?”华东师大王峰教授如此回应

作者:王芊霓 来源:澎湃新闻2024年05月30日

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在数字化和技术创新迅速变革的当代,人工智能(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成常态,但是在创意和文艺产业,AI技术的介入则有不少的争议。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峰教授和他的团队是国内较早拥抱AI文学的团队,最近,他们发布了首部人工智能完成的百万字小说《天命使徒》。

《天命使徒》是一部利用国内大语言模型和人工编辑相结合的长篇小说,旨在探索AI在文学创作中的可能性和限制。该项目采用了“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模式,其中AI的贡献高达70%,剩余的30%由人工进行精细规划和必要润色。通过这种人机协作方式,项目团队希望实现最小化的直接干预,以展示AI生成文本的自然风貌。

尽管《天命使徒》的文学质量还远未能达到顶尖商业小说的水平,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现有网络小说创作机制的一大挑战和进步。该项目不仅验证了AI在处理大量连续投入的提示词时保持输出稳定性的能力,也为未来基于AI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经验。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普及,AI在网络文学中的作用可能将从单纯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合作伙伴,甚至可能成为独立的创作者。这不仅能大幅提高写作效率,还可能引领文学创作向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天命使徒》不只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对未来网络文学形态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思考和预测。借此小说公开发表之际,澎湃新闻采访了这部小说的主要策划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王峰。

视觉中国供图

【对话】

希望网络文学人人可写,未来通过AI系统体验写作乐趣

澎湃新闻:这部小说AI的贡献高达70%?如何界定这个比例的?

王峰:从工作上说AI占百分之七十,人工百分之三十,创意和大的结构是人喂给机器的,AI的作用是丰富细节。

澎湃新闻:可以简单科普下《天命使徒》这部AI小说的生成过程吗?

王峰:首先,我们设想了小说的梗概和人物,通过给AI提示词的形式,让AI来写作,有时候AI也会优化我们的提示词,我们最终选择它写得比较好的段落组合在一起,最后再进行一遍人工润色。

澎湃新闻:这个过程的主要难点在哪里?

王峰:2024年之前,市场上的优秀大语言模型大多是基于英文的,而优秀的中文模型相对缺乏。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实验找到适合的中文大语言模型。此外,与大型模型进行有效交互通常需要计算机工程的专业背景。幸运的是,我们团队能够应对这一挑战,因为我本人具备计算机科学的学术背景和相关工作经验,团队中也有懂得机器语言的专家。在写作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在输入关键词时,必须为故事中的每个新人物提供清晰的身份背景。如果新人物首次出现时缺乏适当的介绍,他们的存在就会显得突兀,无法与故事环境和其他角色形成合理的联系。这一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变得尤为明显,而解决它需要在后期进行大量的人工调整。

另一个挑战是,尽管我们输入了一系列提示词,AI生成的文本在不同段落之间的连贯性还是存在问题。段落之间的衔接有时流畅,有时生硬,这主要取决于AI处理和理解上下文的能力。我们最初的目标是验证AI能否处理大量的提示词,并生成相应数量的文本。例如,我们尝试输入2000至3000条提示词,目标是生成约100万字的内容。我们选择从出口端开始优化,确保整个写作流程的技术可行性。如果出口端处理能力不足,那么前端的所有工作都将白费。从理论上讲,这个过程是直接的。一旦我们验证了出口端的可行性,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优化前端的工作流程,确保整个写作系统高效运作。

澎湃新闻:你谈到这部小说你打分61分,既然水平并不高,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它的意义在于什么?

王峰:我完全理解并赞同一些杰出的作家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对他们的创作构成威胁,甚至可能对AI写作持保留态度。事实上,AI小说目前不太可能对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些作家凭借其早期的创作优势和成熟的写作技巧,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要想达到与他们匹敌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预计,AI要实现与中等水平的专业作家相当的写作质量,可能还需要10年的发展和完善时间。

澎湃新闻:为什么选择百万字的长篇,而没有选择短篇?

王峰:AI在创作上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其高效率和强大的生产力。尽管目前AI在创意方面尚需依赖人类的输入,无法与人类的创造力相媲美,但其处理大量文本的能力是惊人的。我们选择挑战百万字的篇幅,目的是为了测试AI在效率方面的极限。结果令人震惊,AI在短短一个半月内就完成了百万字的创作,而一位成熟的网络文学作家通常需要一整年的时间来完成同样的工作量。

此外,当前市场上的生成式大模型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处理长文本的能力。我们之所以选择长篇小说作为AI写作的实验对象,是为了直面这一难题,并尝试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澎湃新闻:为什么选择让你的大模型去写网文?而不是其他类型的小说?

王峰:当前,生成式大模型在写作质量上尚有提升空间,它们可能还不足以应对某些类型小说的复杂性和深度,相比之下,网络文学的入门门槛相对较低。此外,网络文学领域已经有不少作者开始尝试使用AI技术来辅助创作,这已成为一种趋势。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一现象公开化,并致力于推动网络文学生态的变革。

澎湃新闻:如何能够改变网络文学的生态呢?

王峰:我希望网络文学变成一个人人都能写的小说类型,希望普通人都能使用AI写作系统,体会写作的乐趣。

未来不会使用AI的文字工作者可能面临失业风险

澎湃新闻:你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就你在一线的观察,AI对于大学教育的影响显现了吗?

王峰:我们的传播学院正考虑开展一项创新试点项目,即允许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这一举措是为了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鉴于许多学生已经在实践中运用AI工具,我们计划制定明确的规则:确保论文中由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的内容比例不超过20%。

澎湃新闻:老师能判断出哪些是人写的,哪些是AI吗?

王峰:(笑)有经验之后你能看出来,AI文风它是鲜明的,有套路的。所以我们设计指引要小心的。

澎湃新闻:你未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王峰:我们的目标是提升小说的质量,这需要对人工智能模型进行深入训练,并增强其计算能力。我们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开发出一个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将大幅减少用户输入的需求,降低人工操作的比重。通过这个系统,用户将能够轻松地完成一部20万至30万字的小说创作,目前,我们已经开始着手筹备这一自主研发系统的相关工作。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十年内,哪些文字工作者会失业?

王峰:在不久的将来,职业市场将高度重视创意能力,将其视为一项宝贵的资产。创意是独一无二的人类特质,至今AI还未能在这个领域超越人类。因此,那些未能培养出创意思维的人可能会遭遇就业难题。同时,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熟练掌握AI的使用也将成为一项关键技能。那些未能适应并有效利用AI的个人,可能会在职场竞争中落后。

正因如此,我们的教育体系应当转变,更多地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而非单纯地依赖记忆和背诵。如果语文教育仍旧停留在传统的背诵和记忆细节上,那么在快速变化的未来,这将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澎湃新闻:听说你在华东师大开了大模型与创意写作的课程?可以谈谈这门课吗?

王峰:这学期,我已经开设了两次关于大模型与创意写作的课程。第一次是面向全校的通识选修课,第二次则是我们学院的专业选修课,大约有二十名学生选修。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实践练习:撰写一部5万字的中篇小说。

我之所以要求他们写5万字,是因为目前的大模型技术在一次性写作中能够保持连贯性的字数大约在2万到2.7万字之间。学生们需要自己想办法继续写作,必须进行人工干预。我想我给学生们提供的最大帮助是安慰和指导。他们原本期望智能写作能够完全自动化,但我告诉他们必须放弃这种幻想。

首先,创意必须是人工提供的,这是不可或缺的。人们需要给出基本的结构,然后在大模型生成过程中进行调整。生成完毕后,还需要人工进行后期修改。如果在修正过程中出现问题,要考虑后期能否修正,以及修正的工作量大小。如果修正工作量很大,说明需要优化创作路线;如果修正工作量不大,就可以接受现状,只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即可。

我们的目标是不断优化这个工作流程,逐步减少人工干预。学生们提交的作业包括最终成品和剧本杀作品,以及他们各自的工作流程。我明确告诉课程助手,学生的成品可以公开展示,但他们的工作流程是个人知识产权,必须保密,不得对外透露。

澎湃新闻:现实地说,AI写作还有哪些局限性?

王峰:AI写作有伦理的限制,有些话题它不写,不回答。

未来的文学:经典精英作家写作和人机合作写作

澎湃新闻:在这么多的文学系的教授里面,为什么你是比较早拥抱人工智能小说的?

王峰:我本科专业是信息管理,这一领域与现代的数字人文学科紧密相关。我对文学和哲学充满热情,因此一直在寻找能够同时涉猎这两者的学科。美学成为了我的答案,我随后攻读并完成了美学研究生学业。我的学术旅程并未停歇,在博士阶段专注于文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担任中文系教职,在那里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宝贵时光。直到2021年,我转至传播学院,继续我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我的背景使我能够架起文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桥梁,这是许多中文系教授所不具备的。我擅长与计算机工程师沟通,能够将技术语言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推动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

澎湃新闻:像你做的这个事情本身不知道在业内有没有收到过负面的评价?

王峰:关于智能小说的质量评价,我听到了不少批评的声音。然而,在质量把控上,我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我并不追求过分美化或人工雕琢至完美无瑕的作品,因为智能写作技术仍在不断进步和升级中。我的愿景是逐步推出改进后的单品和系统,而不是一次性打造一个看似完美的产品。

我理解,对于中文系的教授们来说,他们习惯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智能写作的成果自然有更高的期待和更严格的标准。大家对初期作品的质量不满,这种反馈是很常见的,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但目前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个实验阶段。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地实验和迭代,逐步提升智能写作的水平。

澎湃新闻:你和学生们对你的反馈主要是什么?

王峰:学生会问,老师咱们干长篇小说用途到底在哪?我说,整个社会阅读需要。

超越传统的作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面对的就是年轻人,比如写剧本杀什么的。

澎湃新闻:您认为AI小说将如何塑造未来文学的格局?

王峰:未来,文学创作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家创作,由精英作家独立完成,这类作品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风格。另一类则是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这种模式将随着智能写作技术的普及和成熟而日益增多。

我坚信,随着智能写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作品质量也将逐步提升。当这种技术足够成熟,能够辅助作家更高效地创作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会倾向于选择这种融合人工智能的写作方式。我相信这样的未来,并愿意为此付出心力。

【责任编辑:李丹萍】

《青春大陈岛》延续青春叙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9 22:48:40

端午小长假即将到来,“新中式”旅行受关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9 21:06:58

抓住时代的脉搏,文艺创作让经典出圈

中国青年报2024-05-27 07:44:46

文化扬帆,大湾区并船出海

中国青年报2024-05-27 07:45:58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古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2 19:42:45

图知道|阿勒泰火了,寻找更多“精神疗愈”之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3 06:00:00

非洲青年邂逅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体验中了解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8:36:50

在徐霞客出游地 这群大学生探访新农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