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专访90后戏剧导演丁一滕:短视频盛行,我们在跟观众博弈

作者:孔小平 来源:扬子晚报网2024年03月14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本周起,“刘震云作品舞台三部曲”《一日三秋》《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将接连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前两部由90后戏剧导演丁一滕执导。12日,丁一滕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独家专访。

丁一滕此前是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演员,20岁开始导舞台剧,30岁执导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取得成功后,又执导其最新作品《一日三秋》。他笑说,这是机遇,也相信自己有能量。两次创作后,他跟60多岁的刘震云结成忘年交,“他有着与时俱进的轻松和智慧,不仅跟年轻人沟通无障碍,还能打成一片”。5月他们俩将启程去莫斯科,创作俄语版《我不是潘金莲》。

丁一滕。视觉中国供图

刘震云有一种魔力,有与时俱进的智慧

紫牛新闻:还记得首次接到刘震云作品改编邀约时的第一反应吗?

丁一滕:三十而立就拿到刘震云老师的作品。第一感受是惊喜和被信任。初生牛犊不怕虎吧,我就想着要认真做好它,别让人失望,就这么简单。

紫牛新闻:刘震云此前知道作品是交给30岁的年轻导演导吗?

丁一滕:他先看了我的现代都市话剧《我是月亮》,说这个丁一滕挺有想法,富有想象力。他也希望年轻创作者能给他的作品带去新的阐释,他认为我可以。

紫牛新闻:改编时跟他这样的文学大家打交道会忐忑吗?

丁一滕:在我看来,震云老师与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很像,很幽默“很荒诞”,用轻松来化解生活的苦涩和无聊。刚才见面会你也看到了。(注:见面会最后轮到刘震云发言,他张口就悠悠地问:几点了?距离原定结束的时间还有多久?)大家都笑了。

所以跟他说话从不会无聊。他是一个绝对不会让气氛冷场的人。当他发现场子冷了超过三秒,他不是讲个笑话,就是让这个局马上结束。

紫牛新闻:你们相差30多岁呢,沟通剧本出现争执时听谁的呢?

丁一滕:他有一种魔力,幽默又豁达,有与时俱进的智慧,跟00后90后沟通毫无障碍,特别神奇,所以他深受年轻人喜爱。

组里演员都很年轻,也都敢跟他开玩笑。大家都能跟他嬉笑一团,甚至揭他的“短”。他经常认真地跟我们说:“从你们身上学到了东西。”他不是在客气,他真的在挖掘我们这代青年人的特质。

悄悄说一句,震云老师喝多了是很好玩的,会说很多话。我们常常会忽略他是六七十岁的作家,就像同学朋友一样。

紫牛新闻:《一日三秋》首轮巡演了成都、青岛、杭州,第四站南京,刘震云全程保驾护航,他如何评价这部戏?

丁一滕:他每一场都看了,他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观察每个观众,包括网上评论。他很懂现在的年轻人,所以他很懂我。

受短视频对剧场艺术的冲击,我们在跟观众博弈

紫牛新闻:你要打造“延津宇宙”,现在年轻导演都这么有野心的吗?

丁一滕: 对,震云老师的作品故事基本上发生在延津,就像莫言老师的作品都发生在高密一样。这是作者的情结和情怀,年轻创作者要发现这份情结,但又不能拘泥于这份情怀,要把它扩大。

年轻人喜欢二次元,“次元”有维度和独立空间的意思,就必须有一个维度是属于我们能理解的,来赋予它能量和想象。以“延津宇宙”这个虚拟时空为基点,在这里什么都可以发生。

紫牛新闻:2021年,你将2012年发表的《我不是潘金莲》改编成舞台剧,是如何体现当下年轻人视角的呢?

丁一滕:珠玉在前,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创新运用了圆形画框。所以我做舞台剧时只想着两个字“创新”,舞台剧版更突出女性视角,呈现李雪莲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维度,其他的人统一概化成“男团”。

紫牛新闻:最新的《一日三秋》又如何创新呢?

丁一滕:取主线,即主人公明亮的一生,抓住原著中明亮的一句话:“活到这个年龄了,想起过去许多糟心事。当时桩桩件件,都觉得事情挺大,挺不过去了,现在想想,都是扯淡。”

相信不少人包括当下年轻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这就是《一日三秋》想传递给观众的。(笑)随着年龄递增,这种体会越来越强。

紫牛新闻:那改编这两部作品前,有去了解当下年轻人在关注什么吗?

丁一滕:我就是当代年轻人啊,我能感受到大家的变化。

紫牛新闻:什么变化?

丁一滕:短视频盛行对剧场的冲击。

短视频对所有艺术门类的创作都带来了影响,其制造戏剧冲突的能力强,节奏快。观众习惯它的内容和节奏后,去剧场观剧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原先铺垫一场戏可能要15分钟,但现在观众无法静静品味,得快速推进;观众对戏剧冲突的阈值提高了,可以轻易推测出后续剧情,一旦情节不够吸引人,形式不够新颖,他们就不耐烦。

所以要即时带给他们温度、情绪,以及价值,从感性、动物性层面去感染他,让他迅速在剧场里有反应,或聚精会神,或掉眼泪。这很难,但这就是剧场的魅力。所以我们是在跟观众博弈。

紫牛新闻:那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舞台剧导演也像产品经理一样,要做市场调研,积极让作品适应市场变化了?

丁一滕:完全可以。

导演要敏锐捕捉观众反应,并及时调整。《一日三秋》已巡演3座城市,我每一场都坐在观众席看观众,我发现,如果看到无聊的地方,他会先摇晃几下,然后掏出手机,如果继续无聊,他就可能走了。

每场演出结束都会开现场点评会,我会把观众反应很直接地说给演员听,比如某段台词时有三个观众走了。要杜绝这种现象发生。

作为艺术创作者,应具备主动性,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反馈做调整,这也是我们的义务。

全情投入的时候,大家都说我是疯子

紫牛新闻:很多艺术家到中年才“演而优则导”,你转行早,有什么心得?

丁一滕:导演其实是最好的表演艺术家。

创排时,我会通过展现焦虑来感染大家普遍焦虑,继而激发他们努力。导演这个岗位要会展示各种各样的侧面,来达到同一个创作目的。

紫牛新闻:不止一个演员说你创排时“很疯狂”,如何理解?

丁一滕:就是具有感染力。比如《一日三秋》里有场戏,演员要在8米高的梯子上演,演员恐高不敢。我在解释完必须这么演的原因后,亲自爬上去演了一下,效果很好,就是得感染他们。

紫牛新闻:你自创的戏剧观念“新程式”,与中国传统戏曲有关,是为了让话剧舞台更“好看”?

丁一滕:我家在北京南城,从小就到大栅栏听戏,后来去欧洲,在国际知名的丹麦欧丁剧团工作,其创始人尤金尼奥·巴尔巴告诉我,其实欧洲当代戏剧深受东方传统戏曲影响,“如果你想做当代戏剧的创新,就必须回到你的传统文化中去”,我由此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了中国戏曲。

回国后,我摸索着尝试将当代西方戏剧身体剧场的元素,与拥有“程式化表演”的中国戏曲融合。比如中国戏曲的“画圆”原则,“欲左先右”原则,不仅是身体原则也是文化原则,将这些精髓提取并运用到当代戏剧演员的身上,这样演员们的表演就有了一种逻辑感,并发展出了一种美学。

“新程式”就是融合。我前面给中国国家话剧院导的话剧《西哈诺》,将“二龙出水”等中国传统戏曲调度,以及动作、唱腔等融进去了。《一日三秋》不仅借鉴了“一桌二椅”美学,还让演员借鉴了传统戏曲中的虚拟表演。在传统戏曲中,演员迈一步就是千军万马,走一圈就是千山万水。

但不能拼凑,要融合,所以我要继续吃透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从一部戏到下一部戏,都是成长。

紫牛新闻:你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先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就读,分别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现在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夯实学术基底也是你成长的一部分?

丁一滕:我妈妈是国内血液病研究方面的科研人员,受她影响,我认为,面对戏剧,也要有科研精神,上升到学术层面的支撑。妈妈也希望我做一个学术型导演。

紫牛新闻:教学、科研和导演,兼顾得过来吗?

丁一滕:去年排了4部大戏。我很拼命也很幸运,全情投入的时候,大家都说我是疯子。不过,看到大家在看我的剧,我又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青年人,虽然有时睡不着觉。但这都可以抵消。

另外,我特别想跟年轻人说一句:得燃烧自己,得燃。找到自己的燃点,钻进去。我知道这挺难,但就像刘震云老师书里说的那样“不也就过来了”。

紫牛新闻:刘震云后续还有作品给你导吗?

丁一滕:莫斯科民族剧院委约我去导演俄语版《我不是潘金莲》,俄国演员演。我和震云老师5月出发去莫斯科,7月首演。另外,我不想安于现状,后续可能会跨到其他剧种,不一定是话剧。

【责任编辑:李丹萍】

金庸诞辰百年 800多件展品亮相浙江海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10 22:30:43

刘宁委员:建议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改为选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8 14:44:02

中国传统绘画何以让人不止于仰望

文汇报2024-03-07 10:27:11

成都乡村音乐季走进“希望的田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6 10:42:44

原创微视频《一路有你》,记录平凡感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5 16:40:36

河津的社火火了正月

中国青年报2024-03-02 11:43:23

在湘鄂赣交界,探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

中国青年报2024-02-29 20: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