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80后建筑师的宏恩观情结

作者:李瑶 来源:北京晚报2024年03月09日

本报记者 李瑶

龙年一开年,钟鼓楼边上、修缮后重新开放的宏恩观火了。从庙宇到工厂、菜市场、咖啡馆,再到如今的中轴线文化博物馆,700多岁的宏恩观,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除了丰富的新内容,吸引人们的还有这座庙宇的前世今生。

在观内的大雄宝殿,历史常设展《宏恩观:一座北京庙宇的故事》观者如云,展览汇聚了近百件展品,包括工厂、菜市场、咖啡馆等的老照片、电子影像、实物等,都是策展人朱起鹏和团队近12年来历经辛苦四处搜集而来的。“假如有一座古建能代表北京城的复杂历史,那一定是宏恩观。”走进宏恩观,朱起鹏向参观者讲起了寻找宏恩观的故事。

游客深入了解宏恩观。本报记者 邓伟 摄

变迁的缩影

从神奇的宏恩观认识北京老城

朱起鹏是一位“80后”建筑师,主持设计过多处世界遗产项目的配建设施,他设计的酒店、民宿和文化空间屡获国内外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城市研究者,对宏恩观关注始于12年前。

“那时候每周末最大的乐趣,就是抱着一套清华大学出版的《北京古建筑地图》在北京老城里瞎逛。”说是瞎逛,其实是“扫胡同”,探寻古迹。2012年,朱起鹏准备去北京城的地标——钟鼓楼看一看,“这一带最重要的文物建筑,除了钟楼和鼓楼本身,还有一座名为‘宏恩观’的道观。”

宏恩观元代初建时叫千佛寺,明代更名为清净寺,清光绪十三年大修,更名为宏恩观。清末为了解决皇宫太监们的养老问题,大太监刘多生曾主持重修了北京城的二三十座道观,其中就有宏恩观。

近几十年来,浸染着钟鼓楼的市井气息,宏恩观不断转换着身份。上世纪60年代,它是北京标准件二厂的厂房;上世纪90年代,观内开了钟楼菜市场;2004年,文莱华裔建筑师还将宏恩观的一部分改造为高档会所,并在2010年时接待了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2011年,山门里开设了一家名为“杂家”的咖啡馆,成为了一处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聚集地;2014年“杂家”咖啡馆闭店,2022年8月,东城区启动宏恩观文物修缮保护工程;2024年2月,修缮完成的宏恩观变身中轴线文化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

“我发现宏恩观在北京城中,既特殊又普通。它从庙宇到市场的变化,与它周遭城市的演变密不可分。可以说,它就是北京城变迁的缩影。”做了一番案头工作,朱起鹏决定亲自去找一找宏恩观。

用心的记录

多次探访拍摄留下珍贵老照片

2012年的一个冬天,朱起鹏第一次来到钟楼后广场寻找宏恩观。

对照地图,他发现本该是庙宇的位置,却立着一座用高大彩钢板包起来的“钟楼菜市场”,菜市场门口开着好几家小店,有卖戗面馒头、切面的,也有卖土豆粉、羊汤的,踏进市场,他发现,钟楼菜市场不是脏乱差的农贸市场,很正规很整齐,面积也不小。

紧挨着菜市场,是一座略显陈旧的青砖瓦房,仔细看,他才惊喜地发现这正是山门。原有的石质券窗都变成了现代的大方窗,好在券门的正上方“重修清净宏恩观”七个字的石刻匾额依然清晰。山门后,不是庭院、大殿,而是一座红砖二层楼。

登上钟楼的高点,朱起鹏才终于看到了宏恩观的整体形制,中路的山门,大殿、后殿和部分配殿依然存在,但西路建筑和原本的庭院却被大量的现代房屋给填满了。后来,他才知道,那些大量的现代房屋是北京标准件二厂的厂房。当时,朱起鹏拍下了钟楼菜市场、宏恩观的俯瞰图、山门等照片,此后的几年间,他也曾多次探访宏恩观,记录了菜市场、咖啡馆关闭后的情景。

如今,这些珍贵的照片都在观内的历史常设展中一一呈现。为了让人们从这座神奇的庙宇中了解北京老城,朱起鹏还制作了宏恩观历史场景微缩模型、平面图。

宏恩观重新开放后,包括街坊四邻在内的市民、游客纷纷到访。“我家就住在赵府街,当时常来钟楼菜市场买菜,看到这些老照片和宏恩观的微缩图,格外亲切,好像讨价还价的声音就在耳边似的。”老住户张泯说。

凝固的时光

几经周折寻回特色老招牌

《宏恩观:一座北京庙宇的故事》展览汇聚了近百件展品,包括工厂、菜市场、咖啡馆等的老照片、电子影像、实物等。除了朱起鹏多次探访时拍摄的,绝大多数都是他和团队历经辛苦四处搜集而来的。

一张黑白照片上,四位身穿棉袄的女士一字排开站在一座大门口,门旁牌子白底黑字“北京标准件二厂”,门头上写着“庆祝新年”。“这是我们在某旧物网站上发现的,当时眼前一亮,立马就买下了。”他还找来了1972年6月21日北京日报当天的头版报纸,头条的报道即是关于北京标准件二厂抓质量的调查。

为了找到“杂家”咖啡馆的旧物,2023年,朱起鹏广泛发动朋友寻找咖啡馆的主人。2023年8月,两人终于得以见面,“我去昌平找到咖啡馆的女主人,我们聊了一下午,听她讲当年咖啡馆装修、开办、搞活动等各种故事。”得知宏恩观即将重新开放,还将举办展览,她郑重地将当年“杂家”的招牌交给了朱起鹏,“我深深地爱北京,那段日子对我来说太珍贵了。”如今,这块布满铁锈的招牌就安静地立在展柜中,向来者默默诉说着往事。

别样的滋味

发现珍贵《寺庙登记证》图片

寻找宏恩观的故事,大多时候是充满期待和惊喜的,但有些时刻却五味杂陈。

在网上搜集资料时,朱起鹏偶然发现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上面发布了一些宏恩观不为人知的历史史料:1936年时的《寺庙登记证》、《宏恩观财产物品登记清册》。作者说自己“三年多来一直从事宗教寺庙的管理工作”,他在文章中写道:“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进行了产权登记,当时宏恩观的住持是石善宝。我翻阅了很多史料也未查到此人,就上一张珍贵图片吧。”这张图片就是《寺庙登记证》,黄底黑字,上面写着由北平市政府社会局颁发,还有寺庙名称、类别、住持法名、僧道人数、财产数等;下面还附了一张《宏恩观财产物品登记清册》的照片,上面明确记载了房屋、神像明细。

眼前种种,让朱起鹏又惊喜又震动。他曾多次给作者留言,并多方打听联系作者,却石沉大海,朱起鹏心里五味杂陈。他常常向参观者们展示这些照片,讲起这位作者的文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宏恩观。观众吴吉明听后很受感动,他对作者既感谢又敬佩:“世界特别大,每个人特别小,但其实特小的每个人的星光,却点亮了整个世界的璀璨。”

永恒的主题

“在宏恩观前,我们都是过客”

通常,为了让展览脱颖而出,策展人都要绞尽脑汁地设想一个亮眼、好听的题目。起初,朱起鹏也在深夜抓耳挠腮过,最终,他决定舍弃那些繁复、漂亮的语言,用最朴素、直接的白话,就叫《宏恩观:一座北京庙宇的故事》。当人们走进宏恩观,那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瞬间,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座庙宇的故事。

为什么对宏恩观如此充满兴趣?不少参观者向朱起鹏提出这一问题。“宏恩观存续的几百年间,它被各种人解释、重构,每拨人都施加自己的影响,却不否认之前的东西,所以它生生不息。”朱起鹏认为,宏恩观一直是周边城市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不缺席,它是一个活的历史遗产。

“关于宏恩观的故事,本展览只是简略的梗概,它显然不够全面,甚至都不算客观,好在时间还在前进,宏恩观也还在变化。关于它的历史还在续写。”朱起鹏说,“无论是否承认,在宏恩观前,我们都是过客,它比我们都经得起变化。就像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变化才是它永恒的主题。”

【责任编辑:李丹萍】

刘宁委员:建议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改为选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8 14:44:02

中国传统绘画何以让人不止于仰望

文汇报2024-03-07 10:27:11

成都乡村音乐季走进“希望的田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6 10:42:44

原创微视频《一路有你》,记录平凡感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5 16:40:36

河津的社火火了正月

中国青年报2024-03-02 11:43:23

在湘鄂赣交界,探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

中国青年报2024-02-29 20:34:44

餐桌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青年报2024-03-01 06: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