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热点 >正文

【学者看法】

凝聚“国际理解”,讲好女性发展的中国故事

作者:刘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3月08日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多重分歧,由此催生或加剧的“危机”“对峙”“破裂”等给全球治理带来了复杂且深刻的挑战,团结因此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巨大期待。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第11个年头,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表示:“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新年致辞时也称2024年为“需建立信任的一年”。2024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亟待重建信任、点燃希望的历史关头,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是中国在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为凝聚“国际理解”做出的积极努力——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文书或文件的表述,从全球治理的视角来看,“国际理解”的核心内涵可凝练为所有国家和所有利益攸关方为构建健康的国际环境,秉持和平、尊严与平等等全人类普遍价值理念,实现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磋商与意见交流。

在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女同胞致以节日祝贺和美好祝福。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展现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女性故事,确实是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宝贵资源。以中国女性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发展故事、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应特别重视两方面重点工作。

厚植中华历史文化积淀,彰显中国女性优秀文化传统

破除文化刻板印象是弥合分歧、凝聚“国际理解”的关键核心。美国已故著名女性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代表作《菊与刀》中,剖析了20世纪人类社会所经历的诸多苦难,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层次文化原因,她认为“20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对(文化)仍怀有最模糊,却也是最有偏见的解读。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必要知识,国家间的误读难以避免”。可见,文化陈见与误读如同造成分歧的“看不见的手”。在特定条件下,当它与地缘政治、经济竞争、国家利益博弈,以及具有偶然性、特殊性的事件等“看得见的手”同频共振相互耦合时,会造成分歧甚至割裂,进而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即使已经进入21世纪,《菊与刀》中所总结的给人类社会造成深沉苦难的文化刻板印象仍然相当程度地存在,在某些地方继续造成隔膜甚至分歧。西方中心主义视阈下的中国女性形象有时会遭遇“标签式”叙事。身处这种文化信息茧房,国外民众若想从中国女性秉持的“文化价值观”体会“中国何以能”,有时会遇到困扰。

因文化刻板印象而造成的误解、疏离与分歧,只能通过文化交流交融的软力量才能真正化解。在这方面,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积淀是源泉,文化艺术经典是重要的载体。文化艺术经典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与检视,因而格外凸显真实厚重的底蕴,具备良好的传播信度。比如,我国话剧民族化的经典《风雪夜归人》,在1957年、2012年、2019年和2023年被多次重排,从话剧女主角玉春身上可以充分看到中国女性对独立人格和个体尊严的珍视与追求。《风雪夜归人》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女性的典范价值观,国外观众由此可以更加自然地体会中国人的价值选择。中华文明是不断进步的,也是有所传承的,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所坚守的文化信仰。

中华历史文化中的这类生动故事不胜枚举。笔者长期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给10个金砖国家共计200位“千禧一代”播放并介绍过“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女驸马”“徽州女人”“李双双”“江姐”“红色娘子军”等7部本土文艺经典,这些作品中所讲述的中国优秀女性的故事虽然距今久远,却仍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故事中找到呼应,这些经典作品的精神资源值得珍视,值得加大青年化阐释和国际推介的力度。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以国际视野展示中国女性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向2023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文明的世界价值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认同,做好中国女性发展历程和成就的国际化阐释,将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凝聚“国际理解”的过程中贡献独特力量。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女性权益保护和发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项任务中,“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五个目标。赋能发展是当前国际上最为关注的女性议题。在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投资于女性:发展加速度”的年度主题,它呼应第68届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的优先主题——全面消除贫困、增强体制机制建设和社会性别视角的投入,加速推进性别平等。当然,在现实层面,赋能女性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的统计,在经济参与和机遇、教育获得、健康与存活率以及政治权益等主要方面,女性仍然面临着诸多掣肘。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推动实现性别平等、赋能女性发展方面为世界贡献了政策经验和实践案例。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妇女事业和男女平等发展逐步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入党的施政纲领,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从健康、教育、经济以及参与决策与管理等关乎女性核心权益的重要方面做出了部署。中国在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护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丰富、生动的好故事。例如,“母亲水窖”供水工程、“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等,都彰显了中国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和不断改善民生的治理理念。通过国际化的有效表达与传播,能够为凝聚“国际理解”、共同推进性别平等发挥正向且积极的作用。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诚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三十多年前所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女性在人类发展史上也做出了这一群体独特且卓越的贡献,这是值得中国女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大力借鉴的资源。以大萧条时期为例,英国当年推出了关于女工格蕾丝·菲尔德的系列电影,她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包括失业在内的一切挫折,并总能通过智慧和努力扭转命运,被英国人亲切地称为“我们的格蕾丝是温暖和力量”。冰心在《关于女人》中写道,“这世界缺少了女人,至少没了五分的美丽、六分的温柔、七分的爱和八分的坚强”,在当前世界处于多重分歧的现实条件下,笔者热切期待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优秀女性和她们的故事能够继续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能进一步凝聚“国际理解”,从而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传播学会青年研究会理事。本文系中国侨联2022-2024年度重点课题“华侨华人在中外友好交流中的作用研究”(22AZQK20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彦武,许革】

刘宁委员:建议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改为选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8 14:44:02

中国传统绘画何以让人不止于仰望

文汇报2024-03-07 10:27:11

成都乡村音乐季走进“希望的田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6 10:42:44

原创微视频《一路有你》,记录平凡感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5 16:40:36

河津的社火火了正月

中国青年报2024-03-02 11:43:23

在湘鄂赣交界,探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

中国青年报2024-02-29 20:34:44

餐桌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青年报2024-03-01 06: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