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古尔纳:从苦难者的视角出发,书写另一种历史

作者:钱雪儿 徐玫雪 来源:澎湃新闻2024年03月07日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实习生 徐玫雪

3月6日上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在思南公馆接受了媒体采访。“小说有时候能做的是弥补历史学家、学者的知识与大众认知之间的鸿沟。”古尔纳如此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他的写作试图找回那些被书面历史所略过的个人记忆,而记忆始终是古尔纳写作的重要主题。去年,他曾在与澎湃新闻记者的远程采访中谈到了记忆与真相的关系。这一次,他讲述了那些个人记忆的叙事如何构成了另一种“历史书写”。

古尔纳在采访中 图: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另一种历史书写

在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中,评委会称赞了古尔纳围绕“殖民历史”和“难民经历”而展开的文学创作。在不同人物的口述与回忆里,古尔纳的小说展现出不同于西方殖民写作的另一种历史书写,不同于单一的历史,他关注历史过程中的差异、矛盾和碎片性。一方面,殖民主义对于非洲大陆的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非洲民族运动也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冲击。“这就是现实。人们常常无法拥有足够的资源,所以要为了获得资源而挣扎,”古尔纳在采访中表示,书写这种双重困境,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一种新的、简化的历史正在构建中,改变甚至抹除实际发生的事件,”古尔纳曾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谈到,他认为历史有必要被重新书写,有必要保存对于过去的记忆,“书写那里有过什么,找回人们赖以生活,并借此认知自我的那些时刻与故事。”以小说《来世》为例,他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东非的殖民史作为背景,聚焦于战争中那些个体的生活。

对于历史书写,古尔纳在采访中告诉澎湃新闻,人们写作的原因各不相同,历史可以是其中之一。“如果拿我的小说《来世》来说,它写的是一战时期非洲东部地区的冲突,但是在那个地区之外,很少有人书写或是了解这些事情,而学者与历史学家们知道。我认为,小说有时候能做的是弥补历史学家、学者的知识与大众认知之间的鸿沟。”古尔纳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读小说,通过小说,那些本应该被了解的历史时刻可能会为人了解。“但这并不是作家的任务,而是他们可能关心和了解的东西。”

讲述移民与难民的主体性

“对我来说,一个人在这个世界失去了他的位置,这一点激发了我的全部写作经验。”古尔纳曾这样说道。作为移民作家,他的小说常常展现出作为移民与难民所面对的身份问题,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重塑身份的过程。

小说《天堂》里,少年优素福被父亲抵押给商人阿齐兹偿债,从此跟随商队行走异乡。在《来世》中,古尔纳从某种程度上续写了优素福的故事:他以哈姆扎的名字出现,刚刚从战场归来,肉体和精神都伤痕累累。在不断的迁徙中,他经历着黑暗,却也习得了不同文化的知识。和优素福一样,小说《多蒂》里的女主角多蒂也经历了父亲的缺席与移民的困境,有评论家曾将这种父亲的缺席与非洲难民所缺失的“祖国”联系起来,对此,古尔纳在采访中表示,比起“父亲”的隐喻,他关注的实际上是那些困境里的个体。

“我更关注的是不同文化、尤其是我所关注的语境中的年轻人,他们是如何几乎沦为贸易物品的,没有人尊重他们身上的人性。这些年轻人常常被这样对待,就好像他们没有自己的意志或是能动性,”古尔纳告诉澎湃新闻,“我也关注在那样的语境中女性不被允许拥有独立性的情况。换句话说,我关注的是那些‘父亲’的行为,以及年轻人和女性无法充分表达自我的现象。”

在古尔纳译成中文的10本小说中,《多蒂》有其特别的位置,小说从女性视角出发,关注移民女性的成长。对此,古尔纳表示,小说在创作之初并没有以多蒂为主人公,“我的起点其实是她的弟弟,但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一个角色变得比最初的焦点更有意思,所以我就顺着这个思路写了她的故事。”在《多蒂》中,古尔纳书写了移民女性所面对的无力感,“她们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孩子,在一个视她们为低等人的地方,她们学会收集足够的资源来为自己谋生。”

在印度洋上漫游

“我的故事有点像在印度洋上漫游,”古尔纳在采访里说道,一张世界地图在他的文本里摊开。在《海边》里,他写道,“我常常对着地图说话……在地图诞生之前,世界是无边无际的。地图给世界画上了边界,让世界看起来像领土,像是有主的,而不是可以随便瓜分的荒地。地图让位于想象边缘的地方更好捉摸,更容易掌握。后来,因为时势需要,地理学区取代了生物学,从而构建一个等级体系,在地图上,那些生活在遥远、原始的地方的人,都被放到了其他的地方。”

对于古尔纳来说,文字超越了地图上标注的行政边界,不同的文化之间以各种方式发生着交集。他在采访里说到了郑和下西洋,在他的七次航行中,大批船只从不同方向穿越印度洋,其中一个方向是东非海岸。“如果你沿着东非海岸的一些海滩散步,你会看到卖陶器的人,他们做的蓝陶其实是中国开始制作的,你可能会在海滩上发现它的碎片。”

在采访中,古尔纳也谈到了殖民意义和文化的流动。“我认为,始终要记得有不同的殖民主义,”他说道,比如印度经历了英国、法国、葡萄牙等殖民,当英国人第一次来到印度时,他们还不像19世纪时那么强大,所能采取的殖民形式以贸易和谈判为主,“到19世纪,他们想与任何人谈判,只需要拿出他们在欧洲绘制的地图,然后说,你属于德国人,你属于法国人。后来殖民主义的整个活动都是军事性的,早期殖民主义并不完全是这样。”

如今,移民的处境正在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形象。而在古尔纳看来,这是人类不断前进过程中的一部分,“人们不断地迁徙、移动、交换文化、信息和需求,”他说道,“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保持冷静,告诉人们现在发生的一切并不完全是变革。”身为移民,古尔纳从小生活在多元文化、语言、宗教的环境中,对于文化,他说:“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经验会找到我们,对我们说,这就是你的生活。”

【责任编辑:李丹萍】

成都乡村音乐季走进“希望的田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6 10:42:44

原创微视频《一路有你》,记录平凡感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5 16:40:36

河津的社火火了正月

中国青年报2024-03-02 11:43:23

在湘鄂赣交界,探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

中国青年报2024-02-29 20:34:44

餐桌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青年报2024-03-01 06:56:37

青年范儿·文化场|跟着梅兰芳 戏曲过元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22 21:18:16

那些拍纪录片的大学生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19: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