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上天、入地、下海”,走遍十余座城市,她在西大探索地质的奥秘

来源:西北大学2024年03月05日

“地质世界几十亿年的沉淀,造就了如今广袤无垠的自然天地,学习地质让我的眼界更为开阔。”四年时光匆匆而过,朱昱科在西大探索地质的奥秘,也遇见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42门课程满绩,专业、综合成绩排名双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连续三年获校一等奖学金,获评西北大学“2022-2023年优秀学生标兵”……日夜耕耘,荣耀加冕,这是这个西大地质女孩一路走来的勋章。



怀揣好奇心探索地质天地


“地质学,用六个字概括就是‘上天、入地、下海’,它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满足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怀揣着对地质学的兴趣,朱昱科来到西大,由此开始了她和地质学的双向奔赴。生动有趣的专业课,更加深了朱昱科对这一学科的兴趣,“老师们上课不仅会讲理论知识,还会结合自己野外实践的经历,或是当下的学科前沿成果来进行拓展,让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地质学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朱昱科在野外实习)


从扎根数理化的理科生,到探索自然天地的地质人,朱昱科始终怀揣着好奇心去学习每一门课程,把未曾接触过的专业知识一个个“收入囊中”。


作为第一排的“常驻客”,朱昱科非常注重课堂效率,认真完成作业,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前沿热点,稳扎稳打地学习每一门课程,在朱昱科看来,她只是完成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满分的笔记换来的是一张张高分的答卷,42门满绩的课程,是她一步一脚印前行的收获。



在时间规划上,朱昱科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善加利用每一天,把待做事项列在备忘录上,每年年末进行自己的年终总结,再对新年的自己提出新的期待,从一天到一年,“每一项计划的完成对我而言都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高度的自律换来了今天的优异成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如朱昱科所说,“对我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不断进步,既要脚踏实地,充实自我,也要心怀希望,仰望星空。”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也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为未来的机遇埋下伏笔。



在比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后,在导师韩以贵教授的帮助下,朱昱科向更深层次的地质研究发起挑战。作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方解石U-Pb定年技术对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盖帽碳酸盐岩的年代学约束》的负责人,朱昱科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来。


“获得沉积岩的精确定年比较困难,尝试了好多次都失败了”,面对全新的技术和巨大的难题,朱昱科也曾想过退缩,但“做科研最不怕的就是失败,探讨失败的原因和总结经验更重要”,她整理好心情再出发,多次向导师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请教,总结失败的经验、学习新技术、研读文献……朱昱科尝试用新的科研方法为塔里木西北缘的盖帽碳酸盐岩沉积年龄提供约束。



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科研素质,朱昱科成功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研究生阶段,她选择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天体生物学,朱昱科将直面新的挑战,开始崭新的征程,奔赴属于她的“星辰大海”。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朱昱科而言:“地质是一门很注重实践的学科,实践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四年来,她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走遍十余座城市,从西北走向川蜀,去往云南丽江、大理,参与厦门大学“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探索神秘的海洋。


大一暑期,在辅导员老师张桥的推荐下,朱昱科参加了峨眉山联合实习,同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生一起,从地质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走向祖国的山川河流。“之前在韩城实践的过程中,我对该实习区域的地层有了比较系统的掌握,但在峨眉山,我发现南北的自然环境、地层、地貌完全不一样,在这里接触到了更广阔的自然世界”,全新的体验让朱昱科对地质学的热爱更上一层楼,激励着她不断前行。


(朱昱科在峨眉山联合实习)


汉中梁山的实习经历也给朱昱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在雨后的山沟里爬了好几条路线,队伍里很多同学都摔倒了,大家互相搀扶着小心前进,没有一个人说放弃。”朱昱科切身体会到了出野外的不易,也被同学们的坚守所感动,向那些扎根野外的地质人致敬,复杂的情感交织,化作勇敢的女孩探寻地质天地的勇气与力量。



(朱昱科在汉中梁山实习)


2022年暑期,朱昱科报名参与了厦门大学“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跟随“嘉庚”号科考船驶入南海北部,探索南海的奥秘。第一次进行海上科考,晕船成为朱昱科的第一个阻碍,“海上风浪很大,强烈的眩晕感让人很难吃下东西”,朱昱科咬牙坚持下来。科考的轮船在无垠的大海上漂泊,到达下一个科考站点的时间可能是清晨,也可能是深夜。无论昼夜,轮船到达站点后朱昱科和科考队员们便开始了这一阶段的工作,把机器放到水深近三千米的海底采集深海表层的软泥,采样、研究、保存,纵使困难重重,全新的科考经历也给朱昱科带来了前所未有新奇体验。  


“海上的风景特别美,一望无际的海面和落日可以治愈一切”,船上的基础设施也相当完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当时有很多船员,我们没有工作的时候会在船上海钓,钓到鱿鱼就当做加餐,也会感觉十分幸福。”身体的不适和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让朱昱科退缩,积极乐观的心态、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支撑着她在地质学领域迎难而上,在热爱中闪闪发光。


(朱昱科在厦门大学“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遇见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在学习和科研之余,朱昱科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她曾担任地质学系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先后组织策划了30余场学生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荣获“学生会组织优秀学生会干部”“学生会组织先进工作个人”等称号。与此同时,她还曾担任班级奖助委员、新地郭氏励志社文宣部干事,尽自己所能服务同学。作为宿舍长,她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氛围,和舍友共同努力,最终全员成功保研


(朱昱科组织策划的部分活动)


朱昱科还投身于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时长200多个小时。她曾到长沙、韶山等多地基层进行公益调研,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参与21天公益跑活动、迎新志愿服务、多次担任专家论坛志愿者……“志愿活动对我而言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朱昱科说。


她曾在院系老师的带领下去往甘肃环县车道镇中心小学进行支教,一周的支教时间虽然短暂,却带给朱昱科带来了很深的感触。“那里教育资源很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却让朱昱科动容,积极回答问题、不懂就问,每个人眼里都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没有繁重的课业,没有科研的压力,白天和淳朴善良的孩子们相处,晚上在学校里面看星星,在这里,时间的流速似乎放缓了。“有个孩子说,一定要走出贫困的县城,去西安看看,我才认识到我们真的可以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朱昱科始终为支教的时间短暂而遗憾,“如果有机会,我还想支教,希望能真正帮助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朱昱科在甘肃环县车道镇中心小学支教)


忙碌之余,朱昱科还是一个“运动健将”。大一参加系篮球队,荣获太白校区新生杯一等奖,乒乓球、游泳、跑步、瑜伽……“运动对我而言是放松的方式,同时作为地质人,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朱昱科笑着说。


(朱昱科在地质学系篮球队)



“学校和院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高的平台,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非常感谢在西大遇见的良师益友。”回望过去,朱昱科始终心怀感激,每一个难忘的西大时刻,共同绘就了她多姿多彩的四年。


峨眉山实习、汉中实习、海洋科考……从地表走向海平面,再到未来向天体生物领域发起挑战,“上天、入地、下海”,朱昱科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人生的更多可能性等待她亲手解锁。


【责任编辑:曹竞】

河津的社火火了正月

中国青年报2024-03-02 11:43:23

在湘鄂赣交界,探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

中国青年报2024-02-29 20:34:44

餐桌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青年报2024-03-01 06:56:37

青年范儿·文化场|跟着梅兰芳 戏曲过元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22 21:18:16

那些拍纪录片的大学生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19:50:43

是她,在直播间激活了家乡农民画

中国青年报2024-02-23 08:10:18

相信年轻:春晚《锦鲤》惊艳观众的背后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08: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