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校友金乾生:将学习视作终生的事业和追求

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4年03月05日

金乾生,1981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留校任教,曾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1995年进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担任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管委会主任助理、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2005年调任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先后担任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2013年4月起调任西安渭北工业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请问您是哪一年来西安读书的?您在西电度过了怎样一段时光?


金乾生:我是78年高考以后进入西电。但是我们班是西电当时唯一的一个大专班。学校成立大专班是因为实验老师紧缺,我们的班级就是实验员专修班,培养目标很具体,就是给实验室招收培养了一批实验老师。


我高中毕业就回乡劳动,一年之后,去了县上一个工厂。正因为在上学前有过社会经历,所以对于学习的渴望和现在的学生是不一样的。


我在西电的实际学习时间是两年半,两年学历教育后,又参与了学校当时组织的微处理器培训班,这个班有全国各地的学员。经过两年半的学习之后,我留校进入了工作岗位。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当时的计算机系办公室,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1984年调院办工作,88年担任了秘书科长,92年成为了校办副主任。到95年正式离开西电,在西电一共度过了14年。西电是我一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感情最深的地方。


▲金乾生(右)


您对当年西电的学风、校风有何印象和评判?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领导、老师和同学?


金乾生:西电是一所从部队走出来的大学,它把过去军队院校的优良传统作风保持的很好。我仍然记得我们入学时,系里书记的讲话:“第一不能抽烟,第二不能喝酒,第三不许谈恋爱。”要求之严格,可见一斑。


西电学习的风气,那时候也具有时代特色。77、78年入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有的甚至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班上的同学从十五、六岁到三十五、六岁的都有,年龄跨度大。大家都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学习的风气非常浓厚。


我们当时的系主任是蔡希尧教授。当年我结婚的时候身上只有300块钱,蔡主任把他的粮票和布票省下来接济我。包括我后来在校办工作时认识和熟悉的校长保铮院士,这样的科学家型的领导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还有一位周利华老师,他一直专心搞科研,很少讲课,但是讲课的内容很实用。我记得他当时上课讲到“电路设计就跟写文章一样,写文章需要有素材的积累,电路设计也有素材。”那个年代,我没有手机,在图书馆阅读时,看到很多具体的电路,就会按周老师说的把它们画在笔记本上,以便工作中使用。西电的老师多数是教学科研结合的,大家都说“名师出高徒”,虽然在西电的学习时光只有两年半,但是无论从知识积累,还是耳濡目染的学习作风上,都影响了我的一生。


▲金乾生(右2)



-





学校的许多青年学生也都投身于各个行业。您觉得他们应该具备或者锻炼自己哪方面的精神和能力?


金乾生:首先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学校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如果错过了这几年,那错过的就是一生的发展。身在学校的这段时间是知识基础和人格基础形成的重要阶段。其次,学习是一生的事,不是一阵子的事。不管是在学校还是离开学校,学习是永远都不能放松和放弃的事情。


在我的理解中,知识有三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二是应用阶段;三是创造阶段。只有在前两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具备创造知识的能力。比如,如果要研究产业,就需要将产业内在的逻辑关系搞清楚,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产业。所以,学习和实践是一生都不能中断的事情。


创业方面,首先选择很重要。创业是将科学原理变成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的漫长过程,创业前期的同学们需要先把自己的创意搞清楚,研究确定自己的创意能否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能否填补市场空白,如果现有市场上有,能否比现有的性价比更高。另外,创业要谨记宁少勿多。不能像在墙上打孔一样,随意改变创业项目,这样只会白白浪费力气。只要将前期的市场调研做扎实,后期看准一个目标,朝着一个方向不放弃,就能一直做到最好。









学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校友的关心支持,今天的西电正处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时期,您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金乾生:第一个方面是敏感。学校在对于新事物的感知方面是极度敏感的,比如我们学校在国内也是属于较早开始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后来又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我们学校的焦李成教授,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人工智能,一直以来都钻研于这一专业,可见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有预见性,要去感知科学技术领域在未来的变化。第二个方面就是重基础。基础研究是我们国家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在做好各方面平衡的基础之上,我们在对待学科带头人方面需要下功夫。比如既要引入外来人才,又不能形成“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氛围。基础扎实之后,还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就是我刚刚讲到的“创新三段论”。第一阶段是科学原理的发现,中国人在这方面贡献不多。第二阶段是将科学转化为技术,也就是把原理转化为方法。而学校在这一方面是比较擅长的。第三阶段解决的是工程化、规模化应用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用工厂的方式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产业。因此,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可以也应该做成西电的强项。


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因材施教很重要,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培养。一个班级里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你如果小看他那就错了。这样的人如果一辈子做科研,他的成就可能是旁人无法匹敌的。因为这就是他的特长。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人身上的特点进行培养才是学校应该做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咱们国家把这一过程做成了“工厂式教育”,这是需要改革的。学校现在紧缺的是企业家型人才,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年我有一名同学在实验室里发明了一个电子拔罐器。除了正常能够拔罐以外还有微波、红外等其他治疗手段,但是他仅仅能够把它发明出来,并没有继续将其做成规模化的生产。因为如果要生产就必定要和社会上的企业合作,但是往往我们的学生缺乏的就是这一方面的能力。双创学院成立后,这方面正在不断加强。


学校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撑,包括项目、人才、资金等都需要与社会的来往合作。学校的定位是培养科研人才,为国家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但是我们可以与企业共同构建一种人才结构的合作,弥补我们的短处。例如,我们可以与社会上的投资机构合作,从项目的孵化做起。这样一来,不仅服务地方经济,对于学校来说,无论是成果转化或者是学科建设拓展都是相互双赢的局面。






为激励学校的青年学子走向成功,您有什么好的指导建议?


金乾生:第一,学生往往会认为进入大学就好像进入了保险箱,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青年学子应该给自己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位。年轻人谈理想,理想其实就是未来的目标。目标不一定非要从政、从商,也不一定要成为院士、科学家。只要是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就不算辜负自己这几十年的光阴。第二,要修炼自己的人品,要有底线有界限。第三,是知识储备,在西电学习的两年半时间使我一生受用。青年学子要趁着在学校的黄金时间,尽可能的储备知识,这可能是大家一辈子的基础。学习数学使我们具备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而工科学习平时也可以阅读人文方面的书籍,人文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维。最后,在学习专业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责任编辑:曹竞】

河津的社火火了正月

中国青年报2024-03-02 11:43:23

在湘鄂赣交界,探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

中国青年报2024-02-29 20:34:44

餐桌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青年报2024-03-01 06:56:37

青年范儿·文化场|跟着梅兰芳 戏曲过元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22 21:18:16

那些拍纪录片的大学生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19:50:43

是她,在直播间激活了家乡农民画

中国青年报2024-02-23 08:10:18

相信年轻:春晚《锦鲤》惊艳观众的背后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08: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