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老小孩”网站:30万老年人的数字财产

作者:王芊霓 来源:澎湃新闻2024年03月04日

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近期,有媒体报道揭示了网络世界中一个别具一格的角落——“老小孩”网站,这是一个由一群热衷于记录日常生活的老年人构成的社区。报道中提到在博客上写下6000余篇日记的“范先生”等老年用户,他们的行为挑战了普遍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展示了他们对于体验新鲜事物的渴望——无论是品尝一杯奶茶,扫码骑共享单车,还是漫步于繁华的商场。

然而,这些日常探索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当前的城市建筑设计,似乎忽视了老年人的特定需求,使得一些现代设施在他们看来并不够友好。譬如,一些大型商场对他们来说,宛如一座难以穿越的迷宫。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主任、“老小孩”网站创始人吴含章提到,老年群体对于尝试新事物的态度是多样化的。一部分老年人可能因为保守的心态而不愿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但与此同时,“老小孩”网站却吸引了如范先生这样敢于开拓、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老年人,这充分展示了老年人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对于变化和新鲜事物的渴望与接受度。吴含章也提到,为了回应老年人的需求,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发起了“早上海”项目,希望把原本属于年轻人的空间,在特定时间转变为老年人的乐土。

视觉中国供图

探索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创建“老小孩”平台的旅程

吴含章关于“老小孩”网站的创立,缘于其父亲退休后生活的变化。那正是互联网创业如火如荼的年代,吴含章萌生了一个独特的想法:为何不创建一个服务于老年人群体的专属网站呢?

这一构想得到了他父亲吴小凡的大力支持,他以自己掌握电脑的经验为基础,编撰出了适宜老年人学习的材料。吴含章回忆道,对于那一代老年人,他充满了敬意。不同于今天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当时并非人人都必须学会网络技术,但那一代即将退休的科技工作者们却是互联网的早期拥抱者。

起初,吴含章及其团队计划构建一个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类似于当时广为人知的搜狐、新浪等新闻网站。然而,他们很快意识到,这样的信息服务并未能吸引老年人群体。老年人习惯于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统媒介接收信息,对于新兴的在线平台缺乏兴趣。

经过一番尝试,吴含章以及老小孩网站的其他两位联合创始人张志安和王勇逐渐洞察到,老年人在网络世界的追求远不止于被动地接收信息。他们实际上渴望有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空间,一个通过聊天等形式促进人际互动的平台。因此,吴含章启动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打造了一个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论坛,允许他们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交谈和分享。

这个论坛一经推出,立即收获了热烈的反响。它成为了第一个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社交平台,迅速吸引了近10万用户的关注。这一显著变化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老年人需求的理解,而且为他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社交领域 —— 一个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分享生活经验和情感的场所,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社交生活。

许多老年用户积极参与,甚至主动承担起论坛版主的职责,他们的热情和渴望广泛交流的心态,为那个时期我们的老年用户群体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讨论环境。这一时期的网络相对开放,我们对此充满信心。通过这个平台,老年人不仅可以交友聊天,还能找到一种归属感。老小孩网站最终塑造了一个活力四射、能够深度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社交平台。

如今,“老小孩”网站已聚集了30万用户在线进行“精神养老”。众多老年人通过博客建立和维护重要的人际关系,彼此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媒体报道所述,有时当一个活跃的老年网友突然沉默时,是网友们最先察觉并表达关切,这种情形往往比老人的家人还要敏感。这凸显了精神养老的重要性,对于老年人来说,精神上的关爱和支持和身体上的照料同样重要。

活跃于网络的近九旬长者

“老小孩”网站通过细致的分析对用户的在线行为和交流习惯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对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偏好。具体而言,70岁以下的较年轻老年群体对智能手机和各种应用程序相对熟练,能够轻松驾驭各种社交软件的使用。这一族群偏好于快节奏的社交媒体生活模式,他们乐于分享朋友圈、拍摄照片、上传视频等,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无异,活跃于小红书、抖音等平台。

相较之下,更年长的老年人,如年龄接近或超过70岁的群体,更倾向于沉稳的交流方式。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沉浸在写作中,记录像日记、博客这样深度的内容,分享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悟。这些记录不但内容丰富,还有可能被整理成册,成为永久的纪念。

吴含章认为,细分老年人群体的精神需求是必要的。对于刚退休的人来说,以及那些身体状况依旧良好的75至80岁老人,应该着手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之更加充实有意义。而对于已达到生活不能自理的阶段的人,需要探讨如何调整支持,以维持其精神满足感。而在养老的最后阶段,则可能需要考虑提供安宁疗护,确保他们能够平静、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末期。

对于80岁以前的老年人群体,探索如何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价值感至关重要。随着人们寿命延长,许多接近90岁的老年人依旧保持着活跃的网络生活。他们希望将自己的游记、文章等编纂成册,留作子孙和亲朋好友的纪念。

在这个数字时代,老年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真实情感。无论是喜悦还是忧伤,他们都能够坦诚地进行分享。这种真实性是非常珍贵的,尽管是在虚拟环境中,但它反映了晚年人群相互之间的共鸣和理解。他们基于相似的年龄和人生经验,更易于建立深层次的交流和联系。

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老年人可以摒弃日常生活中的顾虑,自由地表达自己。他们的互动主要基于鼓励和支持,甚至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也能相互安慰,彼此鼓励。这种互助的心态极大地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年人愿意打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

“精神上的养老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面对庞大且多元的老年人群体,社会和政府往往更多关注于生活能力大幅下降或需要特别照护的高龄老人。因此,针对需要精神慰藉和关爱的老年群体,社会上具体的支持措施仍然有限。”吴含章表示。

武志红心理学家提出的生命空间坐标系对此有着深刻的启示——一个由自恋维度与关系维度两个坐标系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生命空间。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时,大量时间投入于自恋维度的竞争和努力中,尤其在职业发展上力求卓越。但退休之际,当这些成就不再是生活的中心时,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急剧上升,成为维系个人幸福感的关键。

“老小孩”网站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老年人在人际交往维度上找到归属感和支持,从而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更多乐趣和意义。

老年人的“数字财产”

正如我们观察到的,无论是加入老年舞蹈队伍还是成为唱歌团的一员,并非以取得某种成就为目的,而更多是为了在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寻求支持与帮助,建立社会联系,培养归属感。广场舞、文艺团体以及老年大学等活动,通常吸引更多女性老年人的参与,而许多男性老人可能因为社交能力较为有限,而不太主动参与其中。

因此,网络平台显得尤其重要。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或不能轻易走出家门的老人们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能够发现新的价值,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重新融入社会,体验自己的"第二人生曲线"。

吴含章半开玩笑地表示,他们的网站特别帮助了那些被称为“老宅男”的群体,因为相较于现实世界,线上环境更容易突破障碍。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脱下日常生活的"外壳",展现真实的自我,毕竟,在网络上,没有人会真正知道你是谁。

如今,“老小孩”已经拥有了30万用户,对于众多老年人而言,这个平台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他们创造了许多共同的回忆。吴含章注意到,自从2000年网站建立以来,最早加入的老年网友们现在已是高龄,许多人的年龄已接近九十岁。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初期的用户陆续离开了我们,他们所做的贡献,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这些老人离开我们时,他们的子女经常会来到我们这里,希望能拿到他们父母在我们网站上发布过的所有文章。我们会把这些文章整理打包,作为对逝去之人的纪念。”吴含章说,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留下了数字财产,为他们的家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记忆方式。

“老小孩”不仅是一个互相照顾、互相关怀、进行精神交流的社区,对于他们的子女而言,它还是一个帮助他们留下宝贵记忆、构建数字财产的重要平台。

“早上海”项目:用时间赋予老年人更多空间

在“老小孩”网站上,像“范先生”这样的老年用户遗憾地指出,现代城市空间似乎被年轻人占据,给他们带来了压力。针对这样的声音,吴含章发起了“早上海”项目,以回应这一代“老小孩”的需求。

在清晨,当多数年轻人忙于工作或仍在梦乡时,我们常能在公园见到一群正在打太极或唱歌的老年人。这启发了吴含章,让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让早晨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服务于老年人。他的构想是,利用城市在特定时间段内空置的资源——例如,上午时分较少年轻人光顾的餐馆,提供给老年人低成本的体验机会。这不仅限于餐饮服务,还包括桌游等多种活动,使这些原本属于年轻人的空间,在特定时间转变为老年人的乐土。

“早上海”项目不只是为老年人提供传统活动的场所,更是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年轻一代所喜爱的休闲方式。例如,夜生活的标志——酒吧和舞厅在清晨可以变为老年人交际舞或广场舞的理想场所。这样,老年人就无需在外寻找适合跳舞的地点,而是可以直接享受这些现成的舞池。“我们也考虑将某些酒吧改变为供老年人享受的爵士乐表演场所,复刻老和平饭店的爵士乐队风格。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样化、丰富的精神活动选择,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欢乐。” 吴含章如是说。

另外,项目还包括与体育学院及健身场所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健身课程,鼓励他们参与早晨的锻炼。有个宏大的设想是利用高校资源——在上课前的清晨时段开放校园给老年人,让他们有机会听取教授讲座。这样的活动不必每天进行,每月一次即可,为老年人提供深入不同生活方式体验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

“我们的目标是在清晨为老年人创造展示自我、发挥作用的舞台。通过这些计划和服务,我们希望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与活力,让他们的每一天都更加精彩多姿。”吴含章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科技助老中心积极推动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利用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开展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让老年志愿者在清晨带领外地游客,特别是年轻人,游览上海的历史建筑并分享城市的故事,增进代际间的交流与理解。

吴含章指出,“‘老小孩’获得了众多政府部门的支持,包括市委老干部局、文化旅游局、体育局、科委及文明办等。我们通过创新的方式,希望为老年人与城市本身搭建一个互动共享的平台。”

吴含章还强调,我们不应将老年人简单看作是“弱势群体”。尽管随年龄增长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体能有所下降,但他们累积的智慧与经验是极其宝贵的。在快节奏的社会中,科技企业和社会整体应致力于赋能老年人,使他们能继续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展现价值。老年人拥有的不仅是需要援助的方面,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和汲取不可替代智慧的宝贵资源。这种互帮互助是社会多元价值的一部分,反映了一个包容和尊重所有人的社会态度。

吴含章做“科技助老”也是继承父亲遗志

吴含章的父亲吴小凡退休之年,他决定立项创建“老小孩”网站。作为一名退休高级工程师的吴小凡,突然发现生活失去了日常工作的充实感,便显得有些空虚。吴含章那时刚毕业,建议父亲尝试学习电脑,以此找到新的兴趣。于是,吴父踏上了自学电脑的旅程,不仅迅速掌握了基本操作,如打字、上网,还自己尝试组装电脑,展现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项新兴趣不仅为他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乐趣,还频繁获得家人的称赞。这段经历让吴含章意识到,学习电脑可以为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带来极大兴趣。吴含章的父亲不仅积极参与项目,还提出要负责编写教学材料,利用他曾作为厂校教师的经验。

在接下来的三到四年里,吴父编写了六本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电脑学习教材,平均每年出版一本半。这些教材极其适合老年人学习,不仅销量良好,还获得了如上海科普优秀读物等荣誉。我们的“扶老上网”项目因此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他也因为其贡献被授予“扶老上网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他在讲台上与众多老年学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他们信赖的朋友,极大地拓展了他的社交网络。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感觉远超过他在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成就。遗憾的是,尽管他一直管理着自己的糖尿病,但在一次授课时因心梗突然倒下。

在医院度过的最后一个月里,吴父收到了无数充满鼓励和支持的明信片。许多人因无法亲自到场,便通过明信片和鲜花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祝福。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老朋友的探访为他带来了欢乐,使他的最后时光充满了温暖与爱。

尽管父亲早早地离开,但吴含章深感他的人生极富价值和意义。即使在他离世十年之后,人们仍然怀念他,他的影响力持续存在。继承这项事业的过程中,吴含章得到了许多支持,包括老年社群的关爱,父亲对吴含章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他在讲台上坚守到最后的形象,不断激励着他前行,并坚信这项事业的价值。

【责任编辑:李丹萍】

河津的社火火了正月

中国青年报2024-03-02 11:43:23

在湘鄂赣交界,探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

中国青年报2024-02-29 20:34:44

餐桌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青年报2024-03-01 06:56:37

青年范儿·文化场|跟着梅兰芳 戏曲过元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22 21:18:16

那些拍纪录片的大学生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19:50:43

是她,在直播间激活了家乡农民画

中国青年报2024-02-23 08:10:18

相信年轻:春晚《锦鲤》惊艳观众的背后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08:25:00